3、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进工程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建立标准体系,突出抓好重要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有机结合的标准化体系。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农业标准的国际化。加快制订和修订我市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
——加快设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农业项目,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一种或一类优势农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为依托,在示范区内对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综合标准化管理。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培养一批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质量标准要求、生产过程能按标准(技术规范)组织生产、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规定的生产企业,对条件较成熟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
——建设和完善农业标准检测体系。在已设立汕头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各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都要建立农产品快速检测点,对现有检验室和技术方法、手段加大投入。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监测,确保人身安全健康;逐步开展对涉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监测。
4、海洋农业科技发展工程
——重点以汕头大学在南澳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临海实验站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经济生物培苗中心;同国内高等院校合作,运用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海洋水产养殖优良品种;运用多倍体、雌核发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高档水产新优品种;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培养长速快、抗逆力强、品质高、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促进养殖业品种的更新换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海洋水产养殖业。加速鱼、虾、贝类疾病的快速诊断、检测和防治技术研究,开发赤潮防治技术,解决海水养殖业中目前病毒蔓延难以防治的问题;在滩涂浅海人工养殖区及外海区,加快技术开发,推动网箱养鱼由湾内向湾外拓展,重点研究抗风浪养殖技术,如水泥沉箱养殖技术、深水潜网养鱼技术、深海高网养鱼技术等。
——开展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和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应用与研究。研究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开发技术和浅海、滩涂、海湾生物资源增值技术,通过评估我市远洋渔船作业和渔场附近海域以及其他有开发前景的渔场渔业的种类数量、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研究增殖种类、增殖生态环境、增殖方式,从而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开展海洋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应用与研究。在发展水产品冷藏、保鲜的基础上,逐步向深加工和调味品升级换代发展,重点依靠技术进步,加强对中上层鱼类加工的综合利用和贝类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适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方便水产食品。重点攻克贝类的吐沙、去毒、保活问题和上、中层鱼类的防腐、去腥、抗氧化、脱色等难题。
——开展防病抗病技术应用与研究。重点研究经济鱼、虾、贝类病害快速诊断、检测和防治技术、研究赤潮防治技术,解决海水养殖业中目前病毒蔓延难以防治的问题,引进、推广海水鱼疫苗与抗体的应用,建立汕头市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体系和检疫机制,对水产药物和配合饲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督,加强水产苗种和亲本检疫。
——开展海洋药物及海洋功能食品的开发。借助汕头大学、汕大医学院和有关制药食品研究开发机构的技术力量,加快海洋生物的开发力度,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提取具有可抗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作用的药物并使其形成产业。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海洋化工产品,尤其要重视对海产品加工工业废弃物中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近期以提高藻类体内的各种附加值的有效利用为重点,力争把汕头建成国家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基地。
——加强海洋风能和波浪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
——开展海洋气象灾害研究。
——开展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技术和海域资源环境评估、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建设集观光、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休闲、科考探险于一体的多功能、高层次的滨海旅游区域。分期分批进行下列研究:汕头海岸带和海岛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防灾对策研究;海洋水产种苗资源及遗传改良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研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海洋调查与开发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5、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工程
发展农家乐型(即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农业娱乐型(即吸引人们到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水果、钓鱼、种菜、野炊、学习园艺等)、乡村度假型(即将观光、度假、娱乐、经济、生态、保健、教育、社交等多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渔家乐型(乘渔家船、撒渔家网、烹渔家餐、过渔家生活)等四种类型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
——开展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论证,进行本地区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和乡村民俗等社会文化的可展示性分析,对乡村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市场定位和区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