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业科技工作目标: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快速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科技总体实力达到全省的先进水平;增强我市农业面向国内与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的具体目标为:
(1)建成和完善包括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农业技术工程中心)、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等9个以上农业科技基地,培育三个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农业科技基地,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2)全市建设25个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外向型企业10个以上。
(3)主要品种的良种采用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副产品优质化率达到70%以上。
(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程度达到80%左右。
(5)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保鲜、加工、综合利用的产品附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到200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左右。
(6)在今后7年内,力争3—5%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力争40—50%农产品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高效无污染生物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率达到70%以上;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7)2004—201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递增10%以上。
(8)2004—2010年期间,全市海洋总产值323亿元,年均增长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42亿元,占全市GDP的15%左右;有效地控制海洋污染,在重点海域和海湾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近海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大于95%。
(9)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建立了标准体系,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有机结合的标准化体系。
三、农业科技工作重点
力争在种植改良、节水农业、农业疫病虫害控制与预防、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绿色农用化学品、农业生物资源、农业基因工程,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重点推进十大工程:良种引进与培植工程;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工程;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进工程;海洋农业科技发展工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工程;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普基地)示范工程;农业技术产业化创新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工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1、良种引进和培育工程
——以汕头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为依托,面对市场需求,加强研究,发展优质、高产、多抗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及产业化技术,培育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
——以汕头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为依托,开展良种繁育工作。品种改良的方向:生猪以发展多元配套瘦肉型猪为主;黄牛杂交改良,向大体形和肉奶兼用发展;奶牛应加强育种,培育适合汕头气候的新品种(系);狮头鹅在良种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培育新品种(系),进行开发利用;建立禽畜良种推广网络,扩大禽畜人工受精覆盖面。
——加强特色水果的改良和水果良种的引进培育。发展常绿性水果种植业。
——培育和发展适宜加工需要的专用品种。
——以汕头农业科学园为基地,对现代基因技术进行应用的跟踪和转换研究。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并利用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实现花卉种苗产业化。在转基因育种的开发推广中,要加强论证,谨慎从事,防止基因污染。
——以潮南区红场、雷岭、成田、陇田等镇为依托,发展牧草种植和草食动物基地。通过大面积种植优质牧草,利用优质种牛杂交改良,发展肉、奶兼用优质牛,形成草食动物饲养基地。
2、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工程
——发展绿色农业。在一定的区域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开展立体、生态种养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土壤污染与防治调查研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发展有机农业。在无污染环境的地区建设有机食品和蔬菜生产基地。城郊蔬菜基地的建设要加强环境治理和生产方式的转化。加强对作物秸秆、畜禽粪肥、有机废料等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沼气为纽带,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和生活垃圾综合开发与利用;同时,大力推广微生物发酵有机菌肥的开发利用,通过微生物发酵,将畜禽粪肥及居民生活垃圾和农渔产品加工废料转化为高效有机菌肥。加强利用物理、生物、生态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研究,努力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质量评价、产品加工技术、产品检测、包装等环节研究。根据各种蔬菜的特点,研究适合其生长发育的生产技术标准,做到在无污染的前提下,提高风味、外观和品质,使有机食品和蔬菜真正成为汕头市的拳头产品,创出自己的特有的品牌。建立专门的营销网络,拓展市场流通渠道,争取建立进口国、出口国相互承认的产品认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