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七大旅游体系的完善”。推动世博集团、云旅集团、云旅产业集团的行业整合,启动旅行社“批零体系”的改革,推进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三个层次,20个游客服务接待中心的建设;推进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旅游线的开通,促进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和建设,启动滇桂黔粤琼“珠江流域旅游区”合作规划和建设;建立健全执行监督体系,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筹划旅游教育与科研基金的建立;完善旅游统计基本制度,探索建立旅游经济核算体系。
——办好“六大节会赛事活动”。继续承办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主办好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云南国际花卉博览会,提升中国昆明国际名人高尔夫邀请赛,着手创办中国云南国际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国际旅游论坛。
(二)全面实施倍增计划,加快旅游发展阶段
2006—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期,也是全面实施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加快云南旅游发展,实现旅游倍增计划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实现旅游倍增计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旅游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云南旅游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并为今后10年云南旅游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超过3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2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620亿元。整个旅游经济总产出比2003年的306亿翻一番,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这一阶段的实施重点是:
——继续完善云南旅游发展的“15863”总体布局,实现全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点)特色鲜明,形成各大旅游区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六大旅游产品基地初步建成并发挥出重要作用,促进全省旅游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以原有10个旅游度假区为基础的休闲度假基地初步建成,并有3—5个进入国家旅游度假区行列,新建一批高质量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滇中大昆明初步建成面向东南亚的国际会展商务基地,大理、西双版纳、腾冲、曲靖初步建成次级会展商务基地,并发展一批中小型会展中心;以高尔夫球为主的康体娱乐基地初步建成,以禄丰中国恐龙乐园、嵩明国际赛车城、抚仙湖北岸游乐城、昆明团结国际滑草场等大型娱乐项目为主的娱乐设施基本建成,红塔体育基地和海埂、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成为国际体育名队训练基地;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生态旅游基地、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工农业旅游基地。
——八大旅游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保山、临沧、腾冲机场提升为国际口岸机场,改造和建设一批旅游支线和直升机场,完成大—丽旅游铁路、泛亚铁路云南段建设,开辟金沙江、红河、瑞丽江和大盈江水上航道,完成一批旅游经济干线和景区公路建设;继续新建和改造一批达到国家星级标准的旅游厕所;建设10个名牌旅游产品和30个精品旅游景区景点;推进瑞丽、丽江等优秀旅游城市争创最佳旅游城市,思茅、楚雄、曲靖等争创优秀旅游城市,建设30个旅游经济强县;全面开通省级旅游信息平台至各地州、主要旅游县、重点旅游区、重点旅游企业的旅游信息网络;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省地县三级旅游安全救援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初步建成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网络和高效的旅游宣传促销协调机制,形成海内外多元化的客源市场结构。
——七大旅游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做大做强云南的“旗舰”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企业改制、整合、优化、提升,组建官房、百货、农垦、烟草等跨行业的旅游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组建滇西北、滇西南、滇西等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和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等专业性旅游集团公司;进一步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圈和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促进云南一缅北—南亚旅游合作区的建设,打通通往南亚的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切实做好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香格里拉旅游区(点)的建设,与周边省区建设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区(圈)。
——提升“六大节庆赛事活动”,研究、开发和举办或创办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节庆赛事活动等。
四、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各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尤其是旅游全行业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旅游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实施旅游倍增计划的组织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