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用三年时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由111立方米降到90立方米。2004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3个百分点。到2006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能力达6000万吨,利用率达到50%;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达到80亿块标砖,占全省墙体材料总量的40%;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其中新增装机容量234万千瓦;回收利用高炉、焦炉煤气建设的煤气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00—150万千瓦。经过3年努力使全民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得到增强,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并得到较好的实施,资源节约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部分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资源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四、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一)完善配套法规标准,加强宏观指导和引导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
《清洁生产促进法》)、《
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标准,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法规体系。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制定《山西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研究提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抓紧编制我省节能、节油、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十一五”规划,提出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鼓励企业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发布的节能、节水设备和环保产业(产品),鼓励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水耗信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拓展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省人民政府提出的“5533”计划,实施五大战略的主要内容。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则是循环经济现阶段一个很重要内容。近几年,在聚积效应和规模经济的引导下,我省工业产业出现向大企业大集团和资源地集中的趋势,形成了区域化集中联片带状发展模式,出现了焦化、电解铝、铸造、煤化工等产业区,在这些经济区域建设中,拓展延伸产业链,实行煤电铝、煤电化、或煤化冶以及煤电化冶等不同产业的联产结合,做到区域经济内部原料产品互联,能量统筹利用,统一配置水、电、汽、热等公用设施,三废集中处理。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省经委要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07号)和国家有关规定,规范从事回收、加工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行为,尤其要加强对全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的监管,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防止报废汽车重新流入社会。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