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2004-2005年实施要点的通知

  (三十五)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实施吉林省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开工建设全省9个市州传染病医院、42个县级传染病区和18个紧急救援中心,2004年建成5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投入使用。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覆盖面,2005年由6个县扩大到9个县;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全面实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三十六)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长影集团、省出版集团等文化企业重组改制步伐,推进省广电中心建设,长影世纪城投入运营,完成省博物院选址和论证工作。加强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实施高句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期工程和渤海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期工程。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做好省速滑馆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在2005年试运行。
  十、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十七)强化特大城市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省会长春市的龙头带动作用,高度重视吉林市第二增长极的加快发展,尽快提高壮大吉林市的经济实力,建设长吉两市间城市经济带,进一步增强长春、吉林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和总量的带动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城市交通系统和市政公用设施,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和承载能力。
  (三十八)重点发展中心大城市。加快四平、松原、辽源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中部地区资源整合,建设中部城镇群,增强整体竞争力。在积极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向50万以上的大城市推进,增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到2005年人口规模超过50万的大城市达到2个。
  (三十九)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区域中心镇。重点发展公主岭、梅河口、敦化等中心城市,提升产业集聚和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43个国家重点镇的带动作用,以县城、重点镇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集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工业,尽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共同加快发展。到2005年,中等城市达到8个,其他县级市和部分县城向10—20万人规模发展;争取有100个左右的卫星镇、中心镇所在地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部分卫星镇、中心镇所在地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
  (四十)构建以延吉、通化和白山、白城为中心的三个城镇群。以延吉为主、珲春为辅,通过开发利用长白山资源、沿边开发开放、旅游和民族经济发展,构建图们江中下游城镇群;以通化、白山为中心,构建以医药、钢铁、旅游和资源开发为特色的长白山中南部城镇群;以白城为中心,发展以牧草产业、畜禽养殖和加工为特色的西部城镇群。
  (四十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突出抓好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协调发展四项工作。以增强县乡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带动第一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强化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行业和产品。
  十一、加快生态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十二)抓好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加快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2005年底完成围封盐碱化草原60%。积极实施“天保”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工程建设,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的政策和规定,进一步加大森林培育力度。2005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3%。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治理的示范工程,中部地区黑土地保护、治理有所突破;搞好东中部地区重点水源地保护和松花江流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发挥污水处理厂作用;加大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落实《吉林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切实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坚持环境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增强企业环保意识,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环保方面的隐患和问题,加大整改和治理的力度。启动全省环境在线监测控制与预警系统工程建设。2005年底,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2万亩。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