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加快发展资源型城市和地区接续产业。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城市和地区,按照主业接续、多业并举、分类实施的原则,发展接续产业。辽源市,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加快辽源矿务局矿井技术改造,在提高现有矿井生产能力的同时,勘探开发金宝屯矿,加快新井建设。搞好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辽源矸石热电厂建设;积极发展新材料工业,建设新型墙体材料、东丰利源高性能特种涂料。通化、白山市,勘探开发梅河六井、长白煤田等新矿区,改造通化矿务局松树煤矿,建设通化矸石空心砖、水泥等新型建材项目,开工建设杉松岗矿业集团15万吨还原铁项目,推进农夫山泉和泉阳泉矿泉水等一批建成项目达产达效。珲春、舒兰市,开发珲春八连城等矿井,重点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加快发展珲春煤电联营,建设舒兰褐煤腐殖酸生产线。桦甸、汪清等地加快勘探开发油页岩资源,启动油页岩项目。以卓越公司和正方公司为龙头,推动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向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总结辽源试点经验,全面推进白山、通化、舒兰、珲春、蛟河、营城等沉陷区治理,争取两年完成80%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工作任务。
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地经济。加快启动35万公顷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争取2年内完成重点国有林区现有的71个木材及林特产品加工企业改制任务。推进长白山、向海、莫莫格、龙湾、天佛指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蛟河、五女峰、朱雀山、图们江等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施天保工程,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和生态草建设。推进吉林松花江中上游林业生态日元贷款建设项目,加快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改造。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十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长春、四平、松原、白城等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玉米专用化发展和区域化种植,着力建设旱作农业体系,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加快以保护性耕作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力争使中低产田增产10%以上。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保证必要的粮食播种面积。200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50亿斤阶段性水平。围绕发展粮食产业、畜牧产业、园艺特产业,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发展专业化经营,降低粮食和其他作物生产成本,提高种植业效益。研究实施全面放开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组织、培训和服务,扩大农民增收渠道。200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农村GDP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达到3000元左右。
(十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户覆盖面。积极发展外向农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继续抓好“订单农业”,不断扩大订单面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组织。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加快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工作,实施保护耕地技术和机械旱作节水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种植业、畜牧业的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5%以上。积极稳妥地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东北中心。全面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争取用2年时间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建设范围。
(十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防洪和抗旱为重点,抓紧建设大中型水源工程,抓好主要江河治理、大型水利枢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水土流失治理、节水抗旱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大投入,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农村沼气、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等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