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市政府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和评选工业企业50强、确定优势扩张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中,对非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对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到2003年,市统计局根据有关规定认定的全市396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81户,占45.7%;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67户。
三、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总量偏小、群体不大、实力不强;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比较粗放、业主和经营者素质不高,人才相当缺乏,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已占70%以上,而我市只占45%。从我们自身的工作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同志对党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理解不深,有的同志对非公有制经济现在和将来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有的同志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得过重,在认识上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偏见。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重视不够,应该做的服务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在政策环境方面,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中有的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在市场准入、信贷支持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公平待遇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在法制环境方面,尽管我市在治乱减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三乱”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政务管理方面,有的部门行政审批和许可仍然过多,办事效率不高。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帮助非公有制经济解决融资难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数量少、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远远不能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贷款比重小,在去年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金融机构贷款仅占15%。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直接融资更少。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尽管我们在市级部门基本上理顺了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这3块经济的管理体制,但有的区县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服务上,还存在着职能交叉、管理多头、指导和服务缺位的问题。尤其是在乡镇、街道,普遍缺乏机构和人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
(五)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我市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融资、创业、法律、技术、培训、质量、市场、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作用不够;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还很不完善,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运行中的情况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