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已占全市GDP的45%,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51.3亿元,占全市GDP的37.8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在全市完成的1269.3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71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增幅高于国有投资14.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6.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完成投资450多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37.5%。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各种税收总额达到1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3.5%。其中民营经济上交税金82.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3。一些区县(自治县、市)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税金,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22万人,比上年增加44.6万人,已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2.4%。其中民营经济单位从业人员468.4万人,比上年新增43.26万人,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6%。目前,我市70%以上的下岗职工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为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城乡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为从业人员提供的劳动报酬总额达到385.5亿元,从业人员人均7385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五是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到2003年,全市有国有企业2.52万户,集体企业4.7万户,混合所有制企业3万户,民营企业5.5万户,个体工商户47.7万户,外商和港澳台合资合作企业3490户。初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市有15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了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了我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六是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添加了动力。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在我市摩托车产业中是主体。2003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摩配企业有991家,已占全市摩配企业的99%,生产摩托车306.75万辆,已占全市摩托车产量的66.3%。在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房地产开发业、纺织服装业、制鞋业、餐饮娱乐业等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到2003年,我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508家,其中民营科技型企业占86%;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37个,民营科技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占80%;在当年市政府确认的62个名牌产品中,非公有制经济占了31个。
七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市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达到813家。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出口交货值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5%,已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1.1%,拉动全市外贸出口增长25.6个百分点。
八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援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和抗灾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03年,我市民营企业以库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实施光彩事业项目10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5亿元,带动了40余万人脱贫,解决了32747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有15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共捐赠8000多万元,捐建学校70所;并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和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事故救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