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汕头优势农业区域,是新时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工作,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挥区域产品优势和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加快步伐,取得成效。
4.1、发挥区位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五大农业规划区的资源与生产条件不同,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框架,这些以当地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必须讲究实效,因地制宜,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做到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相结合,做强做大特色产业。要努力培育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和花卉业的新增长点,集中力量建设好练、榕、韩三江平原的优质水稻生产带,大力发展潮阳区、潮南区的优质水果产业带、澄海区的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南澳县的海水养殖带、龙湖区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探索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扶持汕头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汕头市农业科学园、绍河珍珠、雷岭温泉等新兴农业旅游点建设,举办特色农业节,创建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品牌。
4.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产品加工与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企业化是必要的途径。在当前,要抓住蔬菜、水果、优质粮、水产等大宗产品,认真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增加附加值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工作,彻底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分割的格局。组织引导建立加工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加大规划区内特别是全市“三大经济带”内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农民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效益。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在大中城市设置特色产品商情、销售窗口,拓展市场;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尽快形成产地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零售消费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以及价格信息服务、上网销售服务,引导生产和流通。
4.3、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建设现代农业和适应农业入世要求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抓好地方农产品标准的制订,实施《汕头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积极推广与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创名牌产品的活动,加快规划区内农产品商标注册、国际标准质量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的步伐,以优质和特色产品逐步替换劣质和大路化产品,降低低值产品的比重,较大幅度地提高优质特色产品的占有率,推动农产品质量全面升级;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的步伐,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着力发展便利于储藏运销和加工增值的品种,特别是科技密集型的果蔬产品;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组织引导规划区内的农业企业,采取国际统一的农产品分类、包装和卫生检疫标准,发展外向型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