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农业科技取得新进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成果转化加快,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全市水稻规范化标准化栽培面积90%以上,水稻良种应用占种植面积95%以上,软盘育苗抛秧、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面积近20%;玉米良种种植面积100%,甘薯良种面积占70%以上;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面积85%以上,粮食作物病虫害总损失控制在1%以下;控释肥、生物钾肥、“腐秆灵”、“旱地灵”等新型肥药进一步扩大示范;水稻机械化收割面积比例提高,水田埋草旋耕机、水稻插秧机首次在我市推广应用。果蔬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节水灌溉、禽畜疫病防治、杂交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管理、水产人工育苗、高位池养虾、深水软体网箱养殖等新技术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汕头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汕头农业科学园继续配套完善,充分发挥了在优良种苗、种养技术、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汕头农业信息网和市、区县农业信息工作联络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为农民和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有效指导和服务。
1.2.6、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沿海沙滩防护林、滩涂红树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等方面的建设得到巩固和新的发展,形成了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汕头特色林业的基础。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7.3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4%;有林地面积94.43万亩,绿化率98.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6%。笔架山和狗母涵山复绿、入汕“绿色通道”、人工营造红树林、水源林改造等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全市累计营造红树林1.78万亩,居于全省先进行列。森林林分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占77.9%。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得到加强。
1.3、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农业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未能有效支撑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表现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够突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尚未形成整体的联动效益;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农业附加值不高;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不当,水资源受到较大的污染,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和技术推广投入不足,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
推进优势农业区域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农产品产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