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抓好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和配套建设,改扩建一批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和特困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到2008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州、县市区、乡镇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提高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厕所普及率。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抓好公共卫生人才、医疗技术骨干和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
劳动保障。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县级培训基地,每个市州选择1—2个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质量较好的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扶持,形成品牌。5年内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从目前的155个达到247个,年培训能力从18万人增加到22.5万人。以市场为导向,广泛开展订单式、挂钩式培训,同时把培训和职业介绍、农村扶贫结合起来。安排专门计划对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下岗职工、低保人员实行免费培训,力争每个农村贫困户有1人以上参加培训,并实现劳动力转移。加强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州、县市区、城市街道、社区联网。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8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四、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观念更新
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全新的观念、开放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切实做好湘西地区开发各项工作。
各级政府要主动为企业作好引导、服务、协调等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主力军的作用。湘西地区开发要以产业开发为重点,通过产业发展,使湘西地区走上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轨道。牢固树立激活内力观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消除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加强依法行政。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体制创新,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营运体系,推进规范的公司制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加强银行和企业间的协作,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
在继续执行国家有关西部地区开发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等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投融资体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设立湘西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新增专项资金、各部门专项切块资金和扶贫资金构成,主要用于产业项目贷款贴息,并对部分高科技及带动性强、效益好的重点项目提供引导资金。
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建设性资金及国债专项资金用于湘西地区的比例。省财政在转移支付补助时除按一般性因素计算外,还要将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及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作为特殊因素予以考虑,使湘西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逐年有所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
三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湘西地区新增税收实行省与市州、县市区分享,重点向县市区倾斜的政策。认真落实湘西自治州在西部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开发区、外商投资等方面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类商业银行和农发行、开行等政策性银行要逐年增加对湘西地区的投入。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时到位。探索开展以农村电网、公路、城市基础设施、水电开发等收益或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担保业务。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县市区联社,可推行一级法人管理;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提高覆盖面,增加贷款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