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十五”计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二)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富民”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施“十五”计划以来,省委、省政府启动和实施了一批“富民”工程,“富民”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62元,完成计划的92.6%,年均增长10.9%,增速高于“九五”期间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9元,完成计划的83.1%,年均增长5.6%;三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6%、4.2%和4.1%,均低于5%的计划调控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分别达到95.6%、94.6%和94.5%,下岗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实现并轨。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65.6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8.9:54.5:36.6,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39.0:30.6:30.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2.9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省粮食产量2471.9万吨,粮经比调整到60.7:39.3,基本达到调控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实施,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工作全面展开;农村五件实事有力推进;初步建立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快建立。但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值得重视。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化工特征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03年,重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上升到63.5%,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21.2%。产业集聚趋势日益明显,集中度不断提高,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已初具规模,苏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和研发基地。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三资”企业成为推进我省工业化的主力。
  服务业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大量涌现,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电信、旅游、房地产、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宽带城域网基本建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2003年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等工程快速启动实施。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