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培训。多年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当前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单一和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向,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及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以国家启动实施“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培训工程”为契机,统筹协调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作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以及各项服务工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把农民工培训作为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组织实施。摸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突出重点,分步骤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当前主要是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培训,重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3.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要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新的培训机制。
4.按需施教,注重实效。要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作好农村劳动力资源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