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室安全涉及到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小的疏漏和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和损失。因此,各单位领导必须树立全局观,统筹兼顾,全面加强单位内部的科学、规范管理,不能顾此失彼。既要确保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和各项科研课题,又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培训,严格操作规程
所有实验人员必需进行严格培训,未进行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要重点做好研究生、实习生、进修生以及从事高风险研究工作的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完善安全培训考核制度,要使每一个实验人员懂得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办事。
五、制订有效措施,确保科研人员健康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科研机构要完善有关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相关机构的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员,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把保护科研人员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落实分级责任制度,建立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强化应急意识,加强重点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定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教育从事卫生科研工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定,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要严格执行有关科研人员健康监测和报告制度,一旦出现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另外,还要按照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保障接触病毒或细菌科研人员医疗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发〔2004〕144号)要求,落实有关人员定点医院治疗办法,保护科研人员有效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六、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疫情监测哨点,也是生物实验室比较集中的地方。医疗机构准确、及时的筛查、发现传染病人是落实“四早”的关键。医疗机构要提高识别传染病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警惕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这不仅是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更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关键是把日常工作做深、做细,做到常备不懈,才能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同时,要吸取今年非典疫情的教训,加强医疗机构检验科和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医疗机构中病原微生物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密切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部门,要配备必要的通风橱和二级生物安全柜,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地要结合本地区情况,分期分批督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