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心县域残疾贫困人口,择优发放康复扶贫贷款。对条件成熟的边境贫困农场,按计划采用“统贷分用统还”的方式发放好小额扶贫贷款。
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以多种融资手段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1.加大银行信贷扶持农业产业化力度。各行要对“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模式,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以及农科教相结合的产业化基地模式给予积极的资金支持;同时,各行要充分运用本外币联动、商业性贷款与扶贫、林业等政策性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2.支持农村城镇化和中小城市发展升级。各行要探索重点支持农村城镇化和中小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旅游资源开发、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建设项目,完善和促进城镇化的功能和发展。
3.创新信贷方式,拓宽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各行要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卡、银行票据、贴现、信用证等业务功能,实行配套服务,加大县域融资力度,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4.积极探索加强银政合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各行要进一步加强与县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展与县级政府的银政合作事宜,建立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达到既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又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5.调整和增加服务网点,延伸服务内涵。积极鼓励股份制银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各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调整服务网点,不断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和辐射面;同时,各行根据不同企业和客户的特点,积极开发配套适用的金融产品,加强服务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关于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结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增产、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为壮大县域经济做出积极贡献,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按比较优势、按市场需求布局,重点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优质烟叶、畜产品、马铃薯、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优质稻米、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水果、“双低”油菜、蚕桑、咖啡、食用菌、麻类、杂粮、林产品等18类优势农产品。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使我省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有较大提高,优势产区的农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
(二)主要目标。在确保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建成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初步建成“高效的种植业、先进的养殖业、发达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力要素布局。到2007年:
——18类优势农产品的农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比2002年增长90%,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在全省建成1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20个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地区,优先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转化龙头企业,使全省绝大部分县至少形成1—2个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省培育20个在全国知名的品牌。力争全省建成40个左右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县,70%以上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三)工作重点。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今后四年的工作重点是:按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抓好龙头(加工)企业的选择,在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改造、营销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形成以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相适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努力构建优势农产品的“原料保障体系、加工企业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运行机制创新体系及政策扶持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确保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稳步集中。
二、重点农产品产业带布局
对优势农产品中事关全省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十个重要农产品要高度重视、重点扶持,确保在近期内实现产业突破。
(一)优质烟叶
充分发挥已有优势,积极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香料烟、白肋烟和为省内、国内烟厂和国际知名烟草集团生产优质名牌卷烟提供优质原料,开发一批生态型、安全型卷烟产品。继续把烤烟生产向最适宜区转移。在稳定罗平、江川、宣威、弥勒、陆良等年产量5000吨以上的县市现有优势产区的同时,重点发展广南、翠云、隆阳、昌宁、宾川等一批香料烟、白肋烟和优质烟叶出口基地。到2007年,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70万吨左右,中上等烟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二)优质畜产品
围绕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建成国家“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要求,突出猪禽业、奶业、肉牛业、肉羊业等四个重点,实施优质牧草种子与畜禽良种工程、动物疫病防治与服务工程、畜产品安全工程等八大工程,在滇中、滇东南等地重点建设30个标准化商品猪基地,在滇南、滇西南等地重点建设30个商品牛生产基地,在滇中、滇西北等地重点建设30个商品羊基地。围绕以滇池流域为中心的昆明黑白花奶牛主产区,以洱源为中心的大理奶牛片区,以圭山山脉为中心的石林奶山羊片区及以腾冲、潞西为中心的奶水牛片区,积极扩大曲靖、红河及旅游区等新奶源基地,同时兼顾其它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地区。以昆明、大理、曲靖、红河等地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全省奶类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奶类年产40万吨。今后四年全省拟建立23个优质奶源基地。其中:黑白花奶牛基地15个、水奶牛基地6个、奶山羊基地2个,配套建设优质牧草种籽生产基地和人工草场,创立一批多层次的科技示范基地、优势畜产品外销基地、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到2007年,实现肉类总产量35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奶产量40万吨,畜牧产业总产值5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