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万人,实现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占有量、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2001年翻一番。
确保我省运动员在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并力争金牌数有突破。确保2005年和2009年全运会金牌数和总分在“双十”之内,力争位次前移。省级优秀运动员人数达到1500人,后备人才达到2万人,实现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队伍规模比2001年翻一番。
基本形成先进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形成包括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经营和体育科技咨询服务、体育彩票销售等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市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CDP的1.8%以上,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比2001年翻一番。
三、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5.切实加强群众体育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把认真组织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为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抓好群众身边的组织网络,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搞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
6.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兴办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社会化、场地设施多样化、健身指导科学化、体育活动生活化,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多层次健身设施、特色体育项目、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和城乡晨晚练点建设。以学校、社区、乡镇和部队连队为重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
7.继续开展体育强县、强镇(乡)、先进社区创建和“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等活动,推广体育特色乡镇、体育特色村等做法和经验,努力促进基层特别是农村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重视和加强农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指导站、农民体协等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培养农村体育骨干队伍,认真挖掘和整理富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农村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8.积极推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国体群字[2003]42号),按照“亲民、利民、便民”的原则,鼓励和方便各类人群就近、就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注重群众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根据我省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情况,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