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市农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劳动保障局、市建委、市财政局联合建立京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市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协调工作。各区县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联系会议制度,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培训计划和规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抓好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二)加大投入,为培训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按照国务院“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应坚持自愿的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的要求,从2004年起,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经费,根据实际发生额采取市、区县、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予以支持。
市、区县两级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培训的教材、实践操作训练等方面开支。市里将确认一批培训机构和示范基地并挂牌,对这些培训单位市里将按培训人数和实际效果给予相应的补贴。各区县要积极探索政府补贴的有效模式,可以通过定额方式补贴到培训单位;也可以教育券方式发给农民,由农民作为培训费用交到培训单位,再由培训单位到政府部门申领培训补贴资金。
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三)利用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网上培训
针对京郊农业、农村、农民对信息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对科技、实用信息的渴望,在市农委和市科委的支持下,以市农科院信息所为依托在京郊建成了农村远程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已在京郊14个区县建立了300个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覆盖了京郊100%的乡镇及部分重点村,可使京郊188万农村劳动力人均每年接受1—2次的教育或培训。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远程教育投资少、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的优势,使本市的农民教育、培训步入网络化、现代化。
(四)利用市农口信息网,建立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
充分发挥农口信息网络功能,建设覆盖全市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以及招聘录用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乡村两级逐步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经历、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并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传递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培训,并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用工的信息网络,使参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劳动者能及时走上就业岗位。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