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实施“221行动计划”推进北京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实施“221行动计划”
推进北京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京政农发[2004]7号)


  为全面推进郊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市政府于2003年6月启动了“221行动计划”的调研工作,即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两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在摸清两张底牌、抓好两个支撑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农业信息平台。为此,市农委牵头组织了二十多个相关单位,历经四个多月完成了“221行动计划”调研报告。根据此次调研成果和郊区农业实际,决定在全市全面实施“221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充分认识实施“221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
  全市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郊区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已初步构建了基于家庭经营基础上的、适应现代市场体制的、持续高效的北京现代农业格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郊区农业面临着如何顺应形势变化,重新审视定位;如何深度挖掘潜能,拓展农业新功能;如何适应国内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依靠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业;如何通过农业的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等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适时组织实施“221行动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221行动计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五统筹”的新发展观。实施“221行动计划”,就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使生产、生活、环境相协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郊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221行动计划”是大力推进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需要。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郊区农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221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显著提高郊区农业的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促进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的形成。
  实施“221行动计划”是增加郊区农民收入的需要。200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从本市发展实际看,全市实现小康的难点在郊区、在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是郊区农业的重要功能。实施“221行动计划”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必将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