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乡镇政府要根据国家规定积极筹措教育经费,组织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建立乡镇教育管理新体制。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撤销乡镇教办,建立乡镇中心学校管理乡镇教育工作后,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协助乡镇长管理本乡镇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队伍。根据乡镇人口分布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建一所完全小学,一般在完全小学半径2公里内的适龄少年儿童到该校实行走读,2公里外的一至三年级的适龄儿童到就近教学点上学,四至六年级适龄儿童到完全小学寄宿就读。完全小学直接管理本学区的教学点,负责本学区的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师资源配置和教师素质提高等工作。学区完全小学由乡镇中心学校直接管理。今年开始试点,明年全面推开。
2、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确保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新建、扩建学校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进社会资金参与义务教育办学。
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各市县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1所普通高中,有条件的完全中学可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做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采取兼并、承办、联合等多种办学方式,重点改造生源少、条件差的薄弱高中学校;利用金融、信贷等手段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优良、具有一定规模的寄宿制高中。落实市县、乡镇政府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大力鼓励民办幼儿教育发展。对部分办学困难、效益较差的职业学校,可采取合作办学、委托运营或国有民办的灵活机制,做大做强农村职业教育。
3、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市县行政区域为单位,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一并进行,先建后撤。通过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改善乡镇中心学校办学条件,增强接纳寄宿生的能力,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不规范和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
加强市县职业学校的调整和建设,将市县政府举办的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合为一体,集中力量,每个市县重点办好1所以上起示范骨干作用的,集职教、成教、科技推广,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为一体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