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积极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力争今年全省再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增加30万人。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维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及时为农民工提供系列服务。认真贯彻省政府转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当前突出的是要制定和落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巧立名目乱收费、农民工子女上学、住房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他们在城市务工就业创造条件。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04年全省要培训农民工30万人次。重点抓好专业技能和法律法规培训,强化岗位知识教育,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拓宽培训渠道,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的作用,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按照要求,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大农业科研攻关力度。各级政府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扶持和装备具有一定优势的科技创新主体,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和农业标准的研究与推广,支持农业科研机构走科技经济一体化道路。整合科技力量,加强科技攻关,抓紧组织开展对农业增产增效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优良品种的培育。
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示范推广。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快《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着力推广优良品种、动植物保护及疫病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放活科技人员,把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重点支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扶持兴办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场(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职业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认真组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