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推进科教文卫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事业新发展
(23)营造人才强省的体制环境。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人才的作用。努力营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出业绩的良好环境。抓好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博士后流动站等载体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消除人才流动的各种政策、体制障碍,探索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和招聘引进的新形式,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快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建立国际通行的职业标准、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建设人才信息网络,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24)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科技强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开发类科研机构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加快向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益类科研机构,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合理配置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各类民间机构的科技资源,增强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
(25)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完善和规范政府为主导、多元筹资的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发展民办和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完善高质量、高标准的“普九”教育体系,加快实现高中段教育、幼儿教育的普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职业学校,构筑结构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高教园区,加大对重点高校的扶持,加强国内外教育合作交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专业和学科。
(26)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文化大省,抓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集团,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建立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层文化,进一步繁荣文艺,促进精品生产。深化体育改革,构筑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全民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