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通需求的前瞻性研究,从道路车辆供需矛盾入手,预测发展趋势,研究货物夜间运输配送、交通管制与诱导等交通需求措施,把握供需动静态平衡度,削减无效出行量。调整市区过境交通以及摩托车、三轮车等低效能车辆的通行范围,实施南北高架交通、货运车辆夜间运输等交通管理组织措施,减轻市区交通压力,确保交通畅通。
加强停车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合物价部门,区分制定中心城区与偏远地区、白天与夜间、占道与停车场库等不同类型的收费标准,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调节停车需求。根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加大对人行道停车建设与管理以及对乱停车现象的整治。鼓励和引导单位向社会开放配建或内部停车场(库),规范次干道和支路的占道停车,加强分时停车管理。进一步挖掘景区和中心城区的停车潜力,对景区“停车难”开展调查研究,开辟假日临时性占道停车泊位,支持小区停车场(点)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加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
对建成区实施的大型项目及交通性项目建设开发,进行项目选址前的交通影响分析评价,评价率应达到100%。利用电子诱导牌、媒体、无线通信等工具,发布交通现状信息和预测信息,提供最佳行进路径,诱导交通流时空均衡分布,以保证通行能力的最优化。建成区主干道机动车平均时速在30公里以上。
(二)管理科学高效。
1、充分发挥市畅通工程领导小组的决策作用,把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停车场(库)、交通管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落实并完善安全责任制,依法将交通法制和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的宣传工作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规划,常抓不懈。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订并完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综合规划,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开展城市交通及交通管理基础数据普查,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管理咨询组的智囊作用,解决影响城市交通畅通和安全的问题。
2、加快公安交通指挥中心规范化、一体化进程,并朝智能化、信息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采集、分析、传输、交换能力,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和无线通信等设备,及时发布并扩大道路交通信息实时发布量。建成可实时诱导交通流时空均衡分布,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战提供综合信息支撑的现代化交通信息和指挥中心。
3、深入实施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步伐,达到城市交通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推广适用、高效、经济和先进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开发勤务管理系统和驾驶员综合业务系统软件,实施交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一期(GIS)工程。建设道路交通监视系统四期工程、SCATS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三期工程、城市交通诱导系统一期工程和非现场执法系统二期工程。做好科技应用文章,重点抓好路口渠化和信号优化配时工作,按照“总体协调、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现有路口信号灯配时不合理、渠化欠科学、容易引发交通拥堵的路口,分批逐个进行优化,以提高路口通行能力,缓解“行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