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力争在结构调整上有较大的进展。一二三产业比例为0.5∶63.5∶36,轻重工业比例为45∶55,实现“三六六”目标:
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再生产;由主要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转变到以混合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由企业分散发展,转变到适度集中连片发展。
发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旅游服务。
形成六个一批。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壮大一批规模经济企业和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上亿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培植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总数100户;扶持一批科技先导企业,开发新产品500项;发展壮大一批外向型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4亿元。
(二)基本原则。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要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存、运输、销售龙头企业相结合,科学规划,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三、切实搞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机制创新。
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必须解放思想,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的观念,克服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产品更新换代和替代进口,促进传统产业的迅速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建立面向市场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实施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和引进消化吸收力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开发新产品。
人才是实施结构调整的关键。要树立人才就是资本,就是效益,就是后劲的观念,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激励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人才的知识、技术专利、成果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经营人才与专业人才相结合,系统培训与社会引进相结合,分层次提高与整体性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机制。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吸收大批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力争职工中具有高学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人才匮乏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