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适应加入WTO、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各种行业协会,为市场提供信息技术、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等服务,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
二是要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和中介机构,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能力。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市场结构。
强化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鼓励现有大型市场以控股、参股、建分市场的形式,跨地区施行兼并、重组,同一区域同质市场进行适度集并,推进批发市场的区域布局调整。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省际接壤地带规划建设一批产地型农产品市场。在国家相关法律尚未出台以前,研究制订和调整省内商业流通网络布局规划及相关政策,本着既要符合国民待遇,又能对现有流通企业有所保护的原则,防止在新型业态出现新一轮恶性竞争。编制既符合现代物流要求,又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二)实施全方位整合,创新市场机制。
一是省内骨干市场全面推行市场改制,实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二是加强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使市场管理步入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粗放管理走向规范化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三是在新华集贸中心等小商品市场推行代理制,在石家庄西三教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拍卖制,实现交易方式创新。
四是美化、绿化市场环境,改善市场外部形象;改善、调整商品结构,引入专业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提高市场信誉水平,实现形象创新。
(三)加快设施建设,提升市场功能。
继续高起点谋划和建设重点示范市场项目,重点抓好白沟国际商城等第二批示范项目,争取2002年底全部竣工投入运营;加快第三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市场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各类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拓展市场功能。
一是继续选择20家基础较好的市场,建立电子结算和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
二是广泛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快配备农产品市场的质量检测设备、加工设备、冷藏保鲜设施、保鲜运输车辆等,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在骨干市场配套建设会议场馆,积极组织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商品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提高市场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