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高产高糖新良种推广。重点推广1998年以来引进的台优、新台糖25号、26号、粤糖93/159、粤糖94/128、桂糖94/119号等能实现“吨糖田”目标的品种,使这些品种的推广比例由现在的33%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80%以上。
3.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增糖技术。到2007年,水旱田种蔗、机械化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等技术的推广要分别达到250万亩、500万亩和400万亩,分别占甘蔗指导性计划面积的31%、63%和50%。
4.加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要加大对甘蔗科研的投入,特别是要支持科研部门抓好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加快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各糖业集团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建立厂所(学校)相结合的科研创新机制,增强我区糖业的发展后劲。
5.继续加大“吨糖田”建设的力度。从2004年起,突出重点,增加投入,抓住关键,精心组织。着力抓好“吨糖田”建设。计划2004-2007年全区新,增实施“吨糖田”面积100万亩,其中2004年35万亩,2005年25万亩,2006年和2007年各20万亩,重点安排在崇左、南宁、柳州、来宾、贵港五市实施。
为确保“吨糖田”任务的完成,要采取适当调整好田好地种蔗、推广“双高”良种及配套的节本增效技术、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示范等措施。
6.大力发展甘蔗叶尾(梢)氨化养畜,进一步提高甘蔗的综合效益。甘蔗是一种综合利用率很高的农作物,各地要着眼于甘蔗产业链的延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学习借鉴柳州、来宾等市利用甘蔗叶、甘蔗梢氨化养牛、养羊的做法和经验,使蔗区的甘蔗叶尾、叶梢氨化技术得以进一步的推广,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
7.全面推行甘蔗产销合同制度。通过合同或订单促进糖厂和农民调整优化甘蔗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
8.积极发展甘蔗生产专业协会,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支持甘蔗主产区的市、县、乡、村建立甘蔗生产专业协会。依托协会,加快甘蔗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9.加快推广“牛(羊、猪)深-沼-蔗-灯-鱼”生态模式。从2004年开始,在甘蔗产区选择5~8个甘蔗村,建立“牛(羊、猪)-沼-蔗-灯-鱼”生态模式示范点,以此探索发展无公害甘蔗、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发展立体农业的新途径。
10.推广凤糖集团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全区蔗糖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建立和推广“一付二保三联动四网络管理”的糖料蔗收购价格机制。
(五)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退蔗地区发展替代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初选项目67个,共投资65.9亿元。各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制定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具体方案,提出具体项目,特别要多选择一些短、平、快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并在其它资金安排上尽量向退蔗区倾斜。农业部门要切实做好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和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服务工作。在继续推进“双高”甘蔗和“吨糖田”发展的同时,大力扶持、推广高效种植作物的发展。林业部门要组织好退蔗还林,发展林浆纸一体化的实施工作。水产畜牧部门要切实抓好退蔗种草发展草食动物养殖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蔗区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为发展“吨糖田”打好基础。计划、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也要在项目建设和投资安排上予以重点支持,扶贫部门对重点贫困地区退蔗区的相关项目,要依据国家扶贫资金管理有关规定,优先列入扶贫资金项目计划给予支持,共同帮助退蔗区培育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各糖业主产市、县、区直有关部门要做好糖业发展建设项目储备,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糖料基地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甘蔗综合利用以及糖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我区更大的支持,努力把我区的糖业做强,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六)加强服务,培育和扶持替代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关键是退蔗地区如何发展替代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确保农民收入有更大幅度地增加。一是要千方百计地引进、培育经济实力雄厚、外向度高、辐射面广以及带动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农民和企业按产品或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户为基础,根据自愿互助的原则,自下而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环境,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开发我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导农民发展新兴替代产业。二是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努力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各地要通过建立健全农业信息体系,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作用。三是加强以市场体系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做好本地发展替代产业的规划,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经则经。全区农业科研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退蔗区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建设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场,辐射带动当地农民群众调整优化甘蔗种植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大力引进和培育适销对路的农作物新品种,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努力提高替代产业的规模经营和综合生产效益,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六是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发展订单农业是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降低农民发展替代产业的市场风险,实现农产品基地与市场对接的一种有效形式。各级人民政府和有部门要加强引导,做好服务,促进订单农业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附表1:
2004—2007年全区甘蔗种植面积指导性计划表
单位:万亩
┌────┬────┬────┬─────────┬────────┬────────┬────────┐
│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市 ├────┼────┼────┬────┼────┬───┼────┬───┼────┬───┤
│ │实际面积│预计面积│计划面积│ 比上年 │计划面积│比上年│计划面积│比上年│计划面积│比上年│
│ │ │ │ │ 增减± │ │增减±│ │增减±│ │增减±│
├────┼────┼────┼────┼────┼────┼───┼────┼───┼────┼───┤
│全区合计│1119.9 │1150.0 │1068 │-82.0 │986 │-82 │890 │-96 │800 │-90 │
├────┼────┼────┼────┼────┼────┼───┼────┼───┼────┼───┤
│ 崇左市│240.6 │248.3 │238 │-10.3 │228 │-10 │208 │-20 │184 │-24 │
├────┼────┼────┼────┼────┼────┼───┼────┼───┼────┼───┤
│ 南宁市│231.5 │243.6 │233 │-10.6 │221 │-12 │196 │-25 │175 │-21 │
├────┼────┼────┼────┼────┼────┼───┼────┼───┼────┼───┤
│ 来宾市│176.7 │183.0 │177 │ -6.0 │169 │-8 │152 │-17 │132 │20 │
├────┼────┼────┼────┼────┼────┼───┼────┼───┼────┼───┤
│ 柳州市│136.4 │141.5 │136 │ -5.5 │126 │-10 │109 │-17 │106 │-4 │
├────┼────┼────┼────┼────┼────┼───┼────┼───┼────┼───┤
│ 贵港市│62.6 │59.8 │51 │ -8.8 │45 │-6 │40 │-5 │35 │-5 │
├────┼────┼────┼────┼────┼────┼───┼────┼───┼────┼───┤
│ 百色市│76.2 │78.5 │68 │-10.5 │60 │-8 │58 │-2 │52 │-6 │
├────┼────┼────┼────┼────┼────┼───┼────┼───┼────┼───┤
│ 河池市│61.8 │66.0 │59 │ -7.0 │52 │-7 │50 │-2 │43 │-7 │
├────┼────┼────┼────┼────┼────┼───┼────┼───┼────┼───┤
│ 北海市│39.7 │38.5 │31 │ -7.5 │29 │-2 │27 │-2 │25 │-2 │
├────┼────┼────┼────┼────┼────┼───┼────┼───┼────┼───┤
│ 钦州市│47.9 │45.1 │39 │ 6.1 │33 │-6 │30 │-3 │28 │-2 │
├────┼────┼────┼────┼────┼────┼───┼────┼───┼────┼───┤
│防城港市│35.1 │34.4 │30 │ -4.4 │23 │-7 │20 │-3 │20 │0 │
├────┼────┼────┼────┼────┼────┼───┼────┼───┼────┼───┤
│ 玉林市│4.3 │4.5 │2.5 │ -2.0 │0 │-2.5│0 │0 │0 │0 │
├────┼────┼────┼────┼────┼────┼───┼────┼───┼────┼───┤
│ 桂林市│3.8 │4.1 │2.5 │ -1.6 │0 │-2.5│0 │0 │0 │0 │
├────┼────┼────┼────┼────┼────┼───┼────┼───┼────┼───┤
│ 梧州市│1.6 │1.7 │1 │ -0.7 │0 │-1 │0 │0 │0 │0 │
├────┼────┼────┼────┼────┼────┼───┼────┼───┼────┼───┤
│ 贺州市│1.7 │1.0 │0 │ -1.0 │0 │0 │0 │0 │0 │0 │
└────┴────┴────┴────┴────┴────┴───┴────┴───┴────┴───┘
注:2002年实际面积是以2002/2003年榨季各市榨蔗量折算出农业产量后,除以各市统计部门上报的甘蔗单产而计算出来的。
附表2:
2004—2007年全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指导性计划表
单位:万亩
┌───────────┬────┬────┬────┬────┬────┐
│ 年份 │2004 │ 2005 │2006 │2007 │合计 │
│项目 │ │ │ │ │ │
├───────────┼────┼────┼────┼────┼────┤
│ 调 减 │82 │ 82 │96 │90 │350 │
│ 甘蔗面积 │ │ │ │ │ │
├───┬───────┼────┼────┼────┼────┼────┤
│ │退蔗还林 │42 │ 42 │56 │0 │140 │
│ ├───────┼────┼────┼────┼────┼────┤
│ 其 │退蔗还草 │20 │ 20 │20 │40 │100 │
│ 中 ├───────┼────┼────┼────┼────┼────┤
│ │种植高效 │10 │ 10 │10 │25 │55 │
│ │经济作物 │ │ │ │ │ │
│ ├───────┼────┼────┼────┼────┼────┤
│ │种植高效水果 │10 │ 10 │10 │25 │55 │
└───┴───────┴────┴────┴────┴────┴────┘
附表3:
2004—2006年全区退蔗还林指导性计划表
单位:万亩
┌────┬────┬─────────────┬───────┬───────┬───────┐
│ 市 │计划退蔗│ 其中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 │还林面积├───┬────┬────┼───┬───┼───┬───┼───┬───┤
│ │ │坡度 │坡度15—│坡度<15│计划 │占总量│计划 │占总量│计划 │占总量│
│ │ │≥25度│24度原属│度原属林│面积 │的% │面积 │的% │面积 │的% │
│ │ │ │林业用地│业用地 │ │ │ │ │ │ │
├────┼────┼───┼────┼────┼───┼───┼───┼───┼───┼───┤
│全区合计│140 │63.2 │46.3 │30.5 │42 │30 │42 │30 │56 │40 │
├────┼────┼───┼────┼────┼───┼───┼───┼───┼───┼───┤
│崇左市 │16 │7 │4 │5 │4.8 │30 │4.8 │30 │6.4 │40 │
├────┼────┼───┼────┼────┼───┼───┼───┼───┼───┼───┤
│南宁市 │22 │10 │7.7 │4.3 │6.6 │30 │6.6 │30 │8.8 │40 │
├────┼────┼───┼────┼────┼───┼───┼───┼───┼───┼───┤
│来宾市 │12 │3.1 │4.8 │4.1 │3.6 │30 │3.6 │30 │4.8 │40 │
├────┼────┼───┼────┼────┼───┼───┼───┼───┼───┼───┤
│柳州市 │12 │7.6 │3.4 │1 │3.6 │30 │3.6 │30 │4.8 │40 │
│ │ │ │ │ │ │ │ │ │ │ │
├────┼────┼───┼────┼────┼───┼───┼───┼───┼───┼───┤
│百色市 │20 │14.1 │4.9 │1 │6 │30 │6 │30 │8 │40 │
├────┼────┼───┼────┼────┼───┼───┼───┼───┼───┼───┤
│河池市 │8 │3.7 │3 │1.3 │2.4 │30 │2.4 │30 │3.2 │40 │
├────┼────┼───┼────┼────┼───┼───┼───┼───┼───┼───┤
│北海市 │8 │0.3 │2 │5.7 │2.4 │30 │2.4 │30 │3.2 │40 │
├────┼────┼───┼────┼────┼───┼───┼───┼───┼───┼───┤
│钦州市 │36 │16.9 │13.1 │6 │10.8 │30 │10.8 │30 │14.4 │40 │
├────┼────┼───┼────┼────┼───┼───┼───┼───┼───┼───┤
│防城港市│6 │0.5 │3.4 │2.1 │1.8 │30 │1.8 │30 │2.4 │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