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整治食品源头污染。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加强对种植业产品中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禁用有机磷农药、畜产品养殖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水产品中氯霉素等药物残留超标的整治。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对种子、农药、化肥、动物疫苗等农资产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无证无照、掺杂使假、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重点整治。
(二)整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农业部门要加强食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监管。扩大安全食用农产品基地规模,增加认定一批外埠进京蔬菜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和水产品养殖基地。加强基地环境污染监控。对已认定的基地实施不定期抽查和动态管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等部门要以查处食品生产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用原料和利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强对调味品、米面制品、食用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审查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冷冻饮品、方便面、饼干、罐头、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不发给食品生产许可证。对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要加大监督抽查频率,问题严重的要立即责令停业整顿,多次抽查不合格、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要依法吊销相关证照。商务部门要加强生猪屠宰管理,整顿和规范肉品流通秩序,严厉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对设施落后、工艺不达标小型屠宰企业依法进行关闭,推进兴建现代化大型屠宰企业。农业、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推进牛、羊、家禽的定点集中屠宰工作。房屋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查处利用自有房屋和出租房屋从事无证照生产加工、私屠滥宰、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三)整治食品流通环节。工商、卫生、商务等部门要督促经营企业严格落实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食品购销合同。对在市场抽检中发现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要坚决清出市场,责令经营者立即追回,及时消除隐患;同时要查清其生产源头、进货渠道、销售场所,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加大不合格食品的市场退出力度,探索按批次、按产品和按产区下架退出制度。认真落实鲜肉销售“场厂挂钩”、畜禽产品冷藏运输、蔬菜销售“场地挂钩”、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有效经营管理方式,探索实施蔬菜批发经营者登记备案制度。督促市场主办单位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商务部门要加大盐政执法力度,净化食盐市场。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生产加工、贮存和经销散装白酒行为的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强化对本市大中型冷库和大中型商场内贮存、销售的进口动物产品和进口食品的监管力度,制定管理办法,规范进口动物产品和水果的存放和批发。指定符合条件的冷库,专门存放进口动物产品,及时公布指定冷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