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区政府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建立起部门协调、职责明确、高度统一、权威有力的指挥系统。
2.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遍及社区的信息报告、分析、反馈系统,提高预警能力。
3.组建市、区二级应急卫生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类型,组建相应的应急队伍,重点是传染病、食物及职业中毒、重大创伤事故、放射性事故、生化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
体系的构成:一级网络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龙头,以各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二级网络由镇(街道)防保所、各级医院防保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组成。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准,具有较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现场专业处理能力、实验室研究能力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新建市职业病防治院,以建设市职业病防治院(中毒救援中心)为核心,建立健全职业病预防控制和中毒救援体系,全面调控全市职业病的预防、监测、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3.加强慢性病防治和精神病防治工作。改建、扩建市慢性病防治院及市康宁医院,提升其服务能力;在社区中拓展慢性病防治和精神病防治工作。
4.区、镇(街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分别按地级市、区(县)的建设标准予以完善和提高,鼓励各区发展具有特色的重点学科或实验室,提高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整体水平。
(三)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
体系的构成:市、区卫生监督所以及镇(街道)卫生监督分所组成全市卫生执法监督网络:
理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体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树立卫生执法权威,加强卫生执法力度,推行卫生综合执法;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完善卫生执法装备,配置必要的执法取证、现场快速监测设备,提高执法监督水平。
(四)加强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
体系的构成:一级网络由市急救医疗中心、市血液中心、急救网络医院及市直属、区级医院(区血站)组成,二级网络由社区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会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组成。建设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改造市“120”急救指挥系统,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升指挥调度能力,实现计算机智能化调度。
2.加强全市急救网点建设,缩短医疗救护反应时间;加强医疗救护车辆及装备建设,提高医疗救护水平;组建各专业医疗救治队伍,实行平战结合,加强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各急救网络医院的急诊科建设,重点抓好急诊科ICU、急诊科抢救室、急诊科手术室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