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推动结构升级。拉长优势资源加工链条。提升小麦、畜禽等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建成天冠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双汇肉制品及大豆分离蛋白、益海60万吨大豆深加工、华英樱桃谷鸭加工五期工程、新乡林纸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加快中色万基15万吨铝板带、豫港龙泉20万吨铝板带箔、中铝公司12万吨高精度铝冷轧等项目建设,依托现有重点企业扩大氧化铝生产能力。继续推进煤炭、石油天然气深加工,加快义马、永城、濮阳煤化工及开封炭素等项目建设,支持洛阳石化扩大炼能和发展下游产品。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扩大郑州日产、字通客车、洛阳福赛特等企业的整车生产规模,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总成和整车配套能力。发展电力装备、环保设备、动力机械、现代农机和大型成套设备等优势产品,推进装备工业数字化,支持许继高科技电器城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新飞集团、安彩集团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支持郑州电子信息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以硅半导体材料、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推进新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推进重点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郑州老工业基地改造。完成军工生产和改造任务。优化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铝、钢铁、水泥、非金属矿、煤炭、造纸、烟草等行业整合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生产基地集聚,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三头并举”的方针,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增强人口和各类要素的聚集能力。抓好中原城市群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完善九市间协作联动机制。积极实施黄河两岸生态防护林工程。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生态工程和环保工程。做好区域内城市交通互通规划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规划。整合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以汽车、铝电、电子、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大力发展信息、文化、会展、物流、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整合金融资源,活跃资本市场。积极争取增加郑交所交易品种,尽快实现棉花期货上市。加快郑东新区、洛南新区建设,抓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龙子湖高校区、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郑州城市轻轨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继续支持其他中心城市、城镇化重点县(市)和重点镇发展,建成、开工一批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中小学建设不配套问题。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搞好户籍制度的配套改革,突出解决进城农民的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
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带建设。依靠科技,优化品质,提高单产,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强优质专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建成新乡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开工建设安阳国家优质小麦基地,推进焦作、濮阳、鹤壁等优质小麦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抓紧培育替代进口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系列,逐步实现产业化。抓好省农科院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滩区和豫东平原奶牛养殖“一带一片”工程,建设黄河滩区优质牧草基地。巩固发展许昌、洛阳、开封苗木花卉,信阳茶叶,沿黄优质大米,豫东优质大豆,豫西、豫北中药材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继续抓好中原肉牛肉羊、豫北蛋肉鸡、豫南水禽、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等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和疫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动物重大疫情应急处理机制。发展品牌农业、标准农业、订单农业、创汇农业。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完善华中棉花交易市场,建成商丘等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培育农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