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议,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经济建设与资金扶持
第七条 上级国家机关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长期规划,应当有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的专门规定,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各级国家机关在研究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时应当听取本级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
第八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上级国家机关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担配套资金的,应当降低配套资金的比例;财力不能自给的,应当予以免除。
第九条 上级财政应当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确保机关行政事业人员工资、机关正常运转及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的支出;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级财政在对民族自治地方计算一般性转移支付数额时,所使用的系数应当比一般地区高5个百分点,对民族自治地方属于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县,还应当再适当提高。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民族机动金和民族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任何单位不得扣减、截留、挪用民族机动金和民族专项资金。
第十一条 民族自治地方执行国家调整工资、津贴等政策增加的财政支出,由上级财政给予补助。
第十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税收规定,对属于地方税需要减征或者免征的,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减免。
民族自治地方因执行国家和省统一的减免税政策造成的财政减收,上级财政在计算转移支付时应当给予补助。
上级财政应当将民族自治地方上划中央增值税增量的返还部分,全额用于民族自治地方。
各级财政、税务等行政部门应当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制定具体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