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宣传“生态强省”理念
  1.强化起步阶段的宣传教育。树立“生态强省、生态富民”观念,培育绿色消费观、绿色生产观、绿色管理观等,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生态省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开辟生态省建设专栏,建立“生态安徽”互联网站,宣传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发挥学校教育作用,通过幼儿园、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使生态省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组织编写面向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普及读物和教材。在高等院校设立生态经济专业和选修课程,开创生态心理学教育,培育生态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紧密结合的新生学科。创办安徽生态学院,培养生态经济方面的高等专门人才。建立安徽省生态经济研究机构。
  2.开展生态文明社会教育活动。积极配合和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活动,普及生态及环境保护知识,对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组织大中小学生参加生态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开展青年环保志愿者行动、绿色家园创建活动。
  3.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将生态文明创建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继续推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生态示范城、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和生态旅游景点等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等生态文明基层单位创建评选活动。在部分企业、建设项目、城市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工作。组织社会志愿者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工作。表彰生态省建设方面的先进单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三)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基本框架
  1.发展绿色车辆及配件。增强绿色车辆技术研发能力,扩大开发绿色产品系列,积极发展绿色车辆配套产品,提升我省汽车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到2007年,奇瑞、江淮等汽车污染排放达到欧盟II以上标准,实现节油、减少尾气排放、降噪、使用洁净燃料及可回收零部件基础上,初步形成以轿车、商用车、改装车、微型车、农用车、叉车、挖掘机、拖拉机为主体,零部件配套产业较为发达,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车辆产业体系。
  2.发展绿色家电。在实现节电降噪、无氟或低氟排放、低电磁污染、纳米技术基础上,加快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省外及国外大企业在皖建设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绿色家电生产规模,推动企业间优化整合和扩大对外合作,发挥规模优势,提升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发展绿色家电配套业。
  3.发展绿色化工。以安庆、巢湖、淮南大型化工集团以及合肥、蚌埠等地的化工企业为基地,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以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淀粉、酒精、糖类等绿色化工原材料和产品,替代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品。开发新型、专用、高档、特色精细化工产品,尤其是高浓度专用复合肥,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除草、杀虫杀菌农药和可降解塑料等绿色农用化工产品。
  推进海螺型材扩建、国风管件和薄膜、中鼎密封件等项目建设,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
  4.发展优质农产品及深加工。突出发展养殖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建设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低”油菜、茶叶、花生、蔬菜、猪牛羊禽肉、蜂产品、水产品等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重点发展以高山茶叶、木耳、香菇、木耳、蕨菜等土特产为主的有机和绿色土特产品以及绿色健康产品。
  加快小麦、棉花、玉米、水果、蚕桑等品种改良和引进,发展创汇农业。大力发展规模化绿色畜牧业,提升肉、蛋、乳制品的品质,增强竞争力。发展优质中药材,重点建设亳州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基地。
  到2007年,全省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50—60%,使安徽成为国内重要的生态农业基地。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将合肥、芜湖、铜陵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和辐射力的软件、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不断加强自身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建成若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6.发展清洁能源工业。加快发展天然气、煤层气、太阳能等能源,优先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和煤炭洗选加工利用技术。合理规划布局水电、火电和其他类型电厂,新建燃煤电厂要保证应用清洁煤技术、脱硫技术和冷却水循环利用技术。在淮北平原开发风力资源,利用风力发电解决水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问题。
  7.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支持现有环保骨干企业推进重大国产环保装备的制造开发和研制,加快环保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提高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形成成套系列的污水处理设备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建立以高新环保技术产品为龙头,环保产业研制和开发生产基地为载体,环保产业规模化为目标的绿色环保支柱产业体系。形成合肥、铜陵、蚌埠等环保装备生产基地,重点生产城市和工业污水治理成套设备,工业脱硫除尘设备、激光监测仪器设备;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环保科技研发、咨询、技术开发、成套设备生产、工程承包产业。到2007年,全省形成3—5个大型环保产业集团。
  8.发展生态旅游业。用生态理念包装旅游产品,重点是“两山一湖”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示范区等。包装天堂寨、天柱山等旅游区,推出生态游系列产品。依靠特有地理地貌特征形成的独特景观及特有珍稀物种资源,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重新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文化游,重点推出具有典型历史意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考古游,以及安徽近、现代史上著名人物和事件探寻游。到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使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9.加快资源型工矿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扶持以资源单一开发和加工为主的工矿城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扩展城市功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城市集聚、带动和辐射能力,相应缩小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比重。淮南、淮北市要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依托煤炭化工基地,大力发展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实现煤电化产业整体提升。铜陵、马鞍山市冶金、有色两大支柱产业向多品种、大批量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提高产品附加值,综合利用矿产伴生资源。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