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生态省建设引导资金。各级财政加大对生态省建设的支持,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发挥示范和牵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扶持生态省重点建设项目,并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省建设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实施财政贴息贷款、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上为生态省建设项目融资。
(五)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宏观调控
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通过完善法规、制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搜集和提供信息、典型示范、搞好服务等,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完成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各级领导要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把生态强省、强市、强县理念融于决策和管理之中。
创新工作机制。改变单纯靠行政命令、靠政府推动的工作方式,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 律和群众意愿,把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生态高效产业、富民小康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群众 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生态省建设。生态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杜绝简单化、一 刀切、强迫命令和瞎指挥。
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不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观念,改革一切不利于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合作,联动开发。省直机关要加强整体意识,克服部门分割现象,整体谋划、整体投入、整体实施、整体推动。
(六)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建立战略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坚持“三同时”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由现行的建设项目评价提升到战略决策评价,从决策和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重大的区域开发和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决策或起草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实施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不利影响,必须有相应的减轻对策和修复治理措施。
建立生态省建设咨询制度。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重大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损益和需要采取的补救措施认真论证预审,为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加强生态省建设政策研究。针对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七)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省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围,采取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面向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省外客商,推介一批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编制、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省建设项目。积极利用世行、亚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的赠款和长期低息、无息贷款,优先安排生态省建设项目。
加强国内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兄弟省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其他省份的生态省建设宝贵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探索一条适合安徽省情的生态省建设之路。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一切可能的合作方式,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八)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在全社会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理念、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各级教育、劳动部门要重视生态知识、生态经济技能教育的培训,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抓好生态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把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积极发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省建设工作,形成、做好生态省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公布生态省建设重点内容,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
七、生态省建设起步阶段工作重点
(一)实现生态省建设阶段性目标
本届省政府任期的五年(2003年—2007年)是生态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和起步阶段。经过五年的努力,要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确保实现生态省建设起步阶段目标,初步建立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支撑体系。
1.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3年—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20亿元,人均达到1000美元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00元左右,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800元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37%左右;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率达到5%。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10%,水土流失率在9%以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7.5千克/万元,COD排放强度8千克/万元,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年均浓度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长江干流水质保持三类标准,淮河干流基本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淮河主要一级支流达到四类标准,巢湖湖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6600万人以内,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控制在35%、43%以内,基尼系数在0.3左右,科技、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贫困人口比例低于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9%,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