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皖西山地生态区
  该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的主体部分,主要由低山与中山组成,包括六安和安庆市的一部分,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地处北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暴雨较多、山洪暴发、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库区人口压力大,超出土地承载能力,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干扰破坏大。
  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建设生态防护林;开展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建设金寨、霍山、岳西三县为核心的皖西水源涵养功能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发展养殖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实施以林茶为主,多种经营的大农业发展战略;通过生态扶贫和人口的合理规划布局,实施山区生态移民,减轻大别山北坡库区人口生态压力。
  (四)沿江平原生态区
  本区位于长江安徽段两侧,主要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巢湖和安庆市部分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区内地势低平,地貌类型以岗地、冲积平原和湖泊湿地为主,水热条件优越。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降雨变率较大,水涝、干旱交替发生;湖泊湿地萎缩;矿山开采、加工中造成的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和酸雨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加强湿地和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的保护,建设长江生态防护林;开展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建设农牧、农水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系统;加快长江流域酸雨治理。
  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建设以长江沿岸各城市为轴线的集约型经济走廊,围绕中心城市整合发展城镇密集区;发挥沿江优势,增强沿江地区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将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辐射南北的全省新的发展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充分利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资源和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加工制造业。
  (五)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
  本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包括黄山、宣城等市,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东北部为长江支流冲积平原、岗地与湖泊洼地及外围低山丘陵,中部与南部为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形成的皖南山区,间有一系列断陷盆地分布,黄山莲花峰为安徽第一高峰;南部山区为新安江水库水源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易发生洪涝、干旱和低温冻害。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松材线虫危害较为严重。
  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实施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源涵养林;保护森林和旅游资源;建立祁门、休宁、歙县、绩溪为核心的皖南水源涵养功能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物种保护。
  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生态旅游经济。保护世界遗产,将黄山市建设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城市,“两山一湖”建设成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和会议中心。改善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建设一批林、茶、果生产基地。限制有污染工业的发展。
  四、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1.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结构调整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资源型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工程,发展一批高新技术工程。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工业生产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转变,提高工业整体素质。重点抓好煤炭、冶金、建材、石化、电力、化工、家电、食品加工、汽车及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的污染治理与技术升级改造工作。全面推进节水、节油、节电、节煤、降噪、低电磁污染、使用洁净燃料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充分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多次加工增值。
  发挥我省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建设发展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和特种水产畜禽养殖生产基地。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在淮北平原,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效率,重视农田防护,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主产区。在皖中丘陵,实行粮经作物种植与畜禽水产养殖相结合。在沿淮和沿江低洼平原,以稻棉、蔬菜等粮经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基础,保持种植业平衡发展,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在皖西和皖南山地,重视发展以名特稀优农产品为主体,与林业协调发展的山区立体生态农业。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倡导将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用生态概念包装旅游资源,用生态文化观念塑造人文景观。加强对全省各类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两山一湖”、皖西南天柱山、皖西大别山、皖东琅琊山、皖中环巢湖、皖北生态文化等旅游区,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
  2.以循环经济理念培育生态产业
  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少化。
  建设循环型企业。以冶金、煤炭、电力、食品加工、建材、化工、白酒和啤酒行业的大企业为重点,科学协调、联接企业内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经营布局和工艺流程,促进生产工艺横向耦合,促使产业链延伸与根治污染“双赢”。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通过能源、水等资源的梯级利用、物料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方法,对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实施全方位控制,形成工业生态链网。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开展试点,分析园区内各企业能源、水和原料现状,以及物流、能流的链接关系,科学规划园区内企业布局,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整合、协调园区内企业能源、水、原料的配备关系,提高园区内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鼓励新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