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
安徽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原则
1.尊重规律,和谐发展。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与尊重规律相一致,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生态省建设建立在加快发展与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
2.科教支撑,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建设生态省的科技含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皖战略的紧密结合。
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发挥政府指导、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
4.积极参与,广泛合作。加强对国外、省外的开放与相互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生态省建设。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现状,量力而行,先易后难,选择条件成熟的领域和区域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整体推进生态省建设。
(三)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步骤
1.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
经过近全省人民近20年的努力,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合理利用率显著提高,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和生态文化底蕴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使我省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2.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步骤
(1)起步阶段(2003年—2007年)
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的服务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推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产品;树立生态强省的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基本控制淮河、巢湖、江淮分水岭等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一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要得到恢复和重建;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完善政策法规,形成生态省建设良性决策机制,为全面开展生态省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全面建设阶段(2008年—2015年)
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轨道。树立以绿色资源、生态产业群、生态城镇群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安徽品牌,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进一步均衡发展;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体系,自然和谐、舒适优美的城乡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保障有力的决策、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等生态建设体系框架;建成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建设工程,并逐步产生较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社会福利和公益设施进一步完善。
(3)提高完善阶段(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态省建设三大类24项目标,全省有80%以上地级市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3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全面形成以生态经济发达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强省形象,生态省五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生态文化氛围全面形成,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较强,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基本建立。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分区
(一)淮北与沿淮平原生态区
本区位于我省北部地区,黄淮海平原南部,主要包括阜阳、亳州、淮北、淮南、蚌埠、宿州等市,占全省国土面积28%。除部分地区有小面积丘陵分布外,地形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属冲击平原,光热水等自然条件较好。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密度大,土地承载力低;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沿淮多数湖泊洼地消失,洪水调蓄功能较低,洪涝旱灾交替发生,地下水严重超采,矿产资源强度开发区大面积地表塌陷,属于全省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区。
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全面整治淮河及其支流,建立沿淮调蓄洪生态功能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防止土壤退化;建立低耗、优质、高产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淮河生态防护林、平原农田林网。实施两淮煤矿塌陷区生态复垦工程。
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坚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短缺这一重要限制因素;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及回用,建立节水型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种植业和黄牛养殖等优势畜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为主的深加工业。限制化学制浆、制革、印染等污染严重产业以及高耗水型产业发展。
(二)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
本区位于大别山以东、江淮之间,主要包括合肥、巢湖、滁州等市,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岗地、湖滨和沿河平原为主,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分水岭干旱缺水问题突出。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江淮分水岭水土流失严重,巢湖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常有夏季旱涝、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发生。
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实施水土保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从根本上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问题;治理巢湖污染,重点建设巢湖重要水域功能区。
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合理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发展高技术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合肥、巢湖经济融合,构建合肥经济圈,使之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合肥向巢湖方向发展,“引湖入城”,把合肥建成现代化的滨湖生态城市,打造“大合肥”,带动卫星城市和卫星镇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