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4]14号 2004年6月17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纲要》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近5年的实施计划,是指导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上半年,各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要依据《纲要》,开展并完成编制本地本部门的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并与即将开始编制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要加大生态省建设的宣传力度,为实施《纲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要研究制定生态省建设相关法规和政策,积极推进生态项目建设,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004年是我省生态省建设开始实施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组织,认真做好《规划》的贯彻实施工作,全面启动和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
附:安徽生态省建设指标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附: 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坚持用近20年的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省区,是我省新世纪初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伟工程。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前提,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的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保证生态省建设的有序进行,省政府决定编制《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从安徽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近五年的实施计划,是指导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地区、行业和部门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的依据。随着生态省建设的不断推进,省政府将根据情况变化对本《纲要》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一、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生态省是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随着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建设生态省,是我省主动融入国际潮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并为后代人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根本之举。
2.建设生态省是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我省出口产品构成以机电产品、矿产品、服装纺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制约的重点领域。建设生态省,是主动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3.建设生态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动力。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完全符合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4.建设生态省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省,是促进我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山川更秀美、人民更幸福的凝聚民心、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
(二)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和艰巨性
1.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我省东临长江三角洲,西接中原腹地,是华北与华南的过渡带,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我省气候适宜、降雨充沛,地形多样、土壤肥沃,生态系统多样,是南北物种汇集地和重要的基因库,环境质量和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良好。可更新资源恢复能力较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7.95%。我省生态环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长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生态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基本实现“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奋斗目标;实施了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开始启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69亿,财政收入346.7亿,为建设生态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现实差距和建设的艰巨性。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不断下降趋势;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低;资源型经济总量的扩大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气候变化将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仍较严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