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继续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努力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完善国防教育法规和制度,确保国防教育得到有效落实。(市国教办、宁波军分区)
216.做好人防工作,加大人防基础设施建设。
(1)力争全年新增“结建”防空地下室面积5万平方米,抓好“809”工程建设,全市争取上马兴建2个公共人防工程。(市人防办)
(2)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防建设相结合专项规划,做好防空警报的布点规划。(市人防办)
(3)全市达到140个固定点的报警能力,城区警报覆盖面达到90%以上,鸣响率达到98%以上。(市人防办)
(4)完成人防地面指挥自动化二期的建设任务,完成防空袭预案的制订工作,拟制城市应急救援方案。(市人防办)
(二)不断繁荣文化事业。
217.继续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组织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七艺节)宁波分会场活动和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筹备工作。
(1)细化七艺节活动方案,做好场馆、市场化运作等协调保障工作。争取承办七艺节群星奖颁奖活动。按照参演、参评、获奖三个层次的要求,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我市剧目建设,全市各个专业院团都有剧(节)目参演或参与助兴演出。(市文化局)
(2)启动2005年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的承办工作,上半年争取完成剧本论证,下半年投排多部新剧目。(市文化局)
218.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扎实推进市艺术剧院改革,努力探索市电影公司股份多元化改造,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股市电影公司,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市文化局)
(2)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理清文化产业宏观发展思路,降低门槛,加强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市文化局)
219.深入开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1)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率和覆盖率,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活动。(市文化局)
(2)举办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市本级举办广场文化活动30场。新创省、市级东海明珠6个。(市文化局)
(3)新创社区文化宫8个,争取市、县两级村落文化宫总量达100个。(市文化局)
220.加大精品创作力度。
(1)抓好重点文艺作品题材的申报、审批及扶持,列入重点创作作品16部(件),与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联手推进高品位的专题性创作,组织100名全国著名书画家为我市创作一批国画、书法精品。(市文联)
(2)争取《典妻》在七艺节上获奖。(市文化局)
(3)争创广播电视精品栏目。(市广电局)
221.重视民间文化保护。
以普查为基础,以保护为目的,全面推进宁波市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制定《宁波市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展开普查,制定保护名录,设立传承基地,命名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制定《宁波市民间文化保护规划》,对濒危灭亡的项目及时抢救保护。(市文化局)
22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报刊出版发行秩序。
组织开展文化市场违法现象的专项整治。行政管理方式由“严入宽管”转变为“宽入严管”,积极制订文化市场发展的宏观规划,推进宁波印刷城和大型书城的筹建。制订出台《宁波市娱乐休闲服务场所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市场,提高档次和竞争力。(市文化局)
223.建成宁波大剧院、市美术馆、市游泳健身中心、市档案馆。
(1)宁波美术馆争取于10月份正式开馆。(市文联)
(2)宁波大剧院计划4月全面建成,7月进行全面调试并通过验收。(市广电局)
(3)市游泳健身中心力争7月底对广大市民开放。(市体育局)
(4)市档案馆计划6月份竣工验收。(市机关事务局)
224.继续加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
深化三江文化长廊规划。进一步完善三江百里文化长廊规划方案,开展三江片甬江两岸城市设计、江北核心区城市设计和中山路轴线及节点城市设计。完成湾头地区概念规划和和义路地块详细规划。实质性启动和义路改造项目,建成江东南路兴宁桥至长丰段及沿江绿化,部分完成滨江大道及景观工程。(市规划局、建委、文化局)
225.加快有线电视网升级改造,推动数字电视普及。
市区接入带宽达到750MHZ以上,光结点所带用户为500户以下。形成联结各县(市)、区的区域性数字环形光缆骨干网。推动数字电视普及,力争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000户。(市广电局)
226.推进科技馆、博物馆、群艺馆、天一阁书库等项目前期工作。
明确科技馆、博物馆、群艺馆、天一阁书库等项目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运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和论证建设方案,落实资金,明确选址,完成项目建议书,争取开展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市计委)
227.加强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做好各级文保单位(点)的保护、维修工作。开展城市抢救性考古发掘,做好名城保护工作。申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存进入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举办第四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和第二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市文化局)
228.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继续推进“1154”全民健身网络工程,抓好滨江三公里体育健身长廊的建设与管理。在城区新建社区中建设健身路径30条。继续抓好县(区)级体育健身中心和乡镇文体中心的建设和完善,使我市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全国文明城市考核A类标准。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开展 “体育四下乡”活动。组织第九个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乡镇(农民)运动会、外商企业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赛事。(市体育局)
229.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扩大体育人才训练规模,市级在训运动员达到900人以上,县(市)、区体校、市级训练点走训人数保持在1500人以上,课余参训人数保持在4800人以上。向省体工队等上级训练单位输送队员30名以上。宁波运动员在全国三大赛中成绩超过上年水平。(市体育局)
230.发展体育产业。
深化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游泳健身中心委托管理新路子。市级体办产业创收达到1300万元,全市彩票销售额力争突破3亿元。(市体育局)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231.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进一步提高议案、提案办理面商率、办结率和满意率,突出抓好承诺事项的落实工作。(市政府办公厅)
232.广泛开展“四五”普法教育。不断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办好有关法制栏目。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强化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市司法局)
(2)以《
行政许可法》教育培训为重点,年内在公务员中组织两场法制辅导报告会,6月份组织一场法制辩论赛。(市司法局)
(3)举办4期全市从事行政许可实施工作人员为主的行政许可法培训班,力争将我市直接从事行政许可实施工作的人员轮训一遍。全年举办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班两期,培训800-1000名。(市法制办)
233.深化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组织已命名的“民主法治示范村”进行巡回报告和经验交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复审和评选活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市司法局)
234.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积极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及时制定行政规章。
完成地方性法规6项及有关立法调研工作,出台6-8项政府规章,完成8-10项政府规章调研项目。(市法制办)
235.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结合
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和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电子政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市审改办)
236.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领导下访制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1)签订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集中进行信访老户复查处理从宽了结,使其息访。(市信访局)
(2)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固本强基化解社会矛盾。继续实行每月一次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组织市领导下基层接待群众。(市信访局)
(3)加强信访问题排查预测,对倾向性信访问题提出调研课题,做好《省信访条例》实施宣传工作。(市信访局)
237.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
加大依法护侨的力度,帮助解决部分下岗归侨侨眷的再就业,加强捐赠管理工作,制订宁波市捐赠管理办法,搞好涉外社区侨务工作试点。(市侨办)
238.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严格规范宗教场所审批程序,加强佛教三项制度的贯彻实施和宗教工作属地管理力度,加强对非通常大型宗教活动的管理,全面开展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着力培训、培养宗教界的后备力量,推动我市佛教培训基地的创办。(市民族宗教局)
(2)发挥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落实好少数民族有关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市民族宗教局)
(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239.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矛盾纠纷疏导化解机制和处置工作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及时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
(1)基本建成情报信息体系,高效运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预警控制机制,推进不安定因素排查工作的经常化,努力挖掘深层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做到超前发现问题,深入掌握情况,准确判明性质,提出应对措施,防止现实危害。(市公安局)
(2)制定完善《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灾害、事故接处警工作预案》、《化学灾害事故接处警工作预案》、《重(特)大刑事案件接处警工作预案》等各类预案,并加强熟悉和演练。4月份组织全市反恐怖演练。(市公安局)
(3)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疏导化解机制和处置工作体系,依法妥善处置围堵政府机关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市信访局、公安局)
240.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切实把严打、严管、严治、严处落到实处,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形成主动进攻、高压整治的态势,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市公安局)
241.重视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市国安局、公安局)
242.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加强事故隐患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明确市、镇、村三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职责,将安全生产责任延伸到村一级,落实市、镇、村、企业单位安全生产四级台账。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加强事故隐患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抓好省级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建立事故紧急救援体系,提高防御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市安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