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分解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年
 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分解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4]6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对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作了分解和细化,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责任单位按照各自的分工,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市政府办公厅将对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分解

  一、2004年主要调控预期目标
  1.生产总值增长12%。
  抓好宏观经济调控,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4%,第三产业增长12%。(市计委)
  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一般预算总收入350亿元(原口径计算收入400亿元),按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前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市财政局)
  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3元,达到1499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311元,达到6532元。(市计委)
  4.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继续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2004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帮助6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市劳动保障局)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市劳动保障局)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6.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核心,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粮食总产15亿斤,粮经比保持在40:60左右。(市农业局)
  (2)培育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力争订单收购1.5亿斤,加强产销合作,多渠道调控粮源3.5亿斤,搞好地方储备管理,落实应急保障预案措施,确保供给和市场稳定。(市粮食局)
  7.重点发展创汇蔬菜、名优水产养殖、林特花卉等9大优势农产品,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
  (1)创汇蔬菜28万亩,蔺草16万亩,贝母0.6万亩,年末存栏奶牛0.6万头、生猪75万头、家禽1700万只。(市农业局)
  (2)新开发高科技、高产笋用林5000亩,新建白茶等无性系良种茶园2000亩,花卉面积增加到35万亩,发展药用林3000亩,新发展良种果园2万亩。(市林业局)
  (3)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巩固提高南美白对虾12万亩、梭子蟹6万亩、大黄鱼3万箱,推进优势水产养殖区建设,积极发展观赏鱼养殖。(市海洋渔业局)
  8.进一步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加大海岛开发力度。
  加快沿海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组建联合远洋有限公司,实施超低温金枪鱼船建设和金枪鱼捕捞项目,实现海洋产业总产值345亿元,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133亿元,同比增长5%以上。推进出台《无人岛保护管理条例》,制订无人岛开发规划,积极探索无人岛开发管理和运作机制。(市海洋渔业局)
  9.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
  继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争取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15家。(市农办、农业局)
  10.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逐步赋予并落实农业行业(专业)协会各项职能,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培育扶持10个市级示范性农业行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农业局)
  11.积极推进农业设施化和全程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
  (1)新建果蔬、花卉大棚设施1万亩,推广使用防虫网1万亩,推广使用喷滴灌技术1000万平方米。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10%。(市农机总站)
  (2)研制蔺草割捆机。试验研究鱼品、紫菜产后烘干技术。继续研制推广林特生产机械,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机械。(市农机总站)
  1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
  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积极做好农科教结合工作。(市农业局)
  1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农产品深加工。
  加快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步伐。新建绿色农产品基地30个,使我市通过认定的宁波绿色农产品基地达到98个,认定面积近40万亩。新增国家绿色食品10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0个、宁波绿色农产品30个。(市农业局)
  14.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重点深化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全市动物防疫力量,改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控制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发生。(市农业局)
  15.切实做好植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1)健全重大疫情监测网点,建立外来新疫病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快速应急防治封锁扑灭能力。抓好国外引种的后续检疫监管工作,提高外来植物疫病的鉴定诊断、风险分析与控制处理水平。(市农业局)
  (2)开展全市森林病虫特别是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有害生物疫情的调查、监察、防治、封锁、隔离及林产品调运检疫。指导各县(市)、区开展森林疫病的防治检疫工作。(市林业局)
  16.完善农技信息网。
  (1)加强对千名农技信息员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着力提升“农技110”的信息服务功能,建立、完善农业网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市农业局)
  (2)开展规模较大的送信息、送技术下乡活动,并举办10次以上市、县农业信息发布会,切实为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市农业局)
  17.规范和完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切实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指导和管理,规范流转操作程序,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管理,加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局)
  18.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缓征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1)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措施,抓好各项配套政策落实到位,推进镇(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出台免征农业税政策。(市财政局、农办)
  (2)坚决制止面向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市监察局)
  19.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探索村级公益事业筹劳的具体操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市农办)
  (2)做好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继续实施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计划,市财政安排500万元,县(市)、区同比配套。(市财政局)
  (3)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完善村(社)会计代理制和财务公开制度。(市农业局)
  20.稳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
  引导近郊具备条件的村经济合作社加快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流动和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方式。(市农办、体改办)
  (二)大力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2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成环杭州湾产业带基础设施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完善产业专项发展规划。
  尽快出台我市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市计委)
  22.制订落实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
  深入开展调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我市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的若干意见并组织实施,为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打造强大载体。(市计委)
  23.着力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提高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完善园区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园区开发效益。
  (1)把省、市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争取省、市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县(市)、区的比重达到40%以上。对重点开发区进行重点考核、重点扶持,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适当提高开发区项目准入门槛和开发效益,投资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亿元以上。(市外经贸局、经委)
  (2)推进工业园区跨区域规划整合,积极探索和创新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对园区的分类指导,制订客观全面、科学合理的园区评价考核体系。抓好园区专业性、定向性的招商活动。市重点园区基础性投入40亿元,实际引进外资4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20亿元。(市经委)
  24.进一步壮大石化、钢铁、造纸、电力等临港型工业,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着力建设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电子等九大产业基地,确保白板纸三期一阶段、北仑石化首期4个项目、吉利汽车扩产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大榭MDI、春晓气田群开发、宝新不锈钢四期等项目。(市计委)
  25.以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光通信、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力争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000亿元。
  (1)继续加大各级名牌产品的培育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培训和服务工作,推动企业抓质量、创品牌,全市争创6个中国名牌,30个浙江名牌产品。(市质监局)
  (2)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光通信、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力争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000亿元。(市科技局、经委)
  26.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块状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结合城镇总体规划,突出专业特色,注重产业链配套,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20个产业集聚区。(市经委)
  27.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服装、模具、机械、家电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在服装、机械、电子等行业创建30家示范企业,在服装行业突出抓分销管理,在机械行业突出抓ERP,在电子行业重点抓协同设计。(市经委、科技局)
  28.扶持一批信息技术和纳米新材料技术的应用示范企业和服务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1)创建3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制造业信息化人才3000人次。(市经委、信息办)
  (2)扶持一批信息技术和纳米新材料技术的应用示范企业和服务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市科技局)
  (3)培育60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服务联盟。(市科技局、经委)
  (4)抓好国家863计划面向块状经济的信息化公用服务平台系统(ASP)开发与应用项目的实施。(市科技局、经委)
  29.进一步加大工业技改力度,确保全市工业技改投入360亿元。
  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确保全市工业技改投入360亿元。(市经委)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