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抓好对全省具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3.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采用封、飞、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切实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三)目标与任务
按照“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三生态”战略,规划全省林业生态建设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近期(2003—2010年)为大规模建设阶段。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天然湿地开发,加强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沙化耕地和过度开垦的土地全部还林(草),重点河流以及遭受严重风沙危害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
——规划完成造林保存面积1200万亩,封山育(护)林面积1500万亩,中幼龄林抚育650万亩,低质低产林改造面积320万亩。使有林地面积达到8160万亩(新增120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
其中2003—2007年为集中大规模建设阶段。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力争实现保护天然林3500万亩。
——规划完成造林保存面积1000万亩,封山育(护)林面积1000万亩,中幼龄林抚育400万亩,低质低产林改造200万亩。
——在强化保护和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数量的扩张,使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有林地面积达到7960万亩(新增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6%。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13亿立方米。
——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8.8‰,防治率提高到85%以上,其中生物防治率增加到32%。21个重点火险县区建设森林消防队63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022公里。
——林业科技贡献率由33%提高到40%,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0%提高到40%。
——20%以上水土流失地区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沙化荒漠化危害,基本农田建成以基干林带为主体框架的带、片、网、点综合防护体系。
2.中期(2011—2020年)为调整阶段。
——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人工诱导混交林,加强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等方式,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加强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资源,使生态公益林中混交林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