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的意见
(陕政发[2004]12号 2004年3月29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十次党代会将果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省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把建设渭北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四大基地”之一。果区各级政府调整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优果工程,推广普及果业生产“四项”关键技术,建设绿色果品基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果业发展进入了质量和效益双重快速提升的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促进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
1、果业已具备大发展基础。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陕西已建成了大规模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基地,成为全国水果重点产区。农业部把陕西渭北地区确定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水果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125万亩,产量达到621万吨。其中苹果面积602万亩,产量462万吨,约占全国和世界苹果总产量的20%和7%。渭北27个苹果基地县面积461万亩,产量397万吨,分别占全省苹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7%和86%,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集中连片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省建设专用加工苹果基地30万亩,认证绿色果品基地150万亩,浓缩果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用加工苹果生产基地、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和浓缩果汁加工基地。200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陕西苹果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陕西果品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势头强劲。去年全省通过西安海关报关出口果品14.1万吨,创汇7867.1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6%。全省果品增加值达到45.7亿元,比上年增长6%。果品为果区千万果农提供人均纯收入千元以上。果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虽然我省果业已经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农业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隐忧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忧患意识不强。果区一些政府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沉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已有的成绩,看不到果业发展存在的隐忧,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给我省果品带来的挑战认识不足。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四项”关键技术推广的广度、深度不够,果品优果率不高,特别是适宜出口的精品果仍然不多,绿色果品基地和果品安全与市场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果品产后精细化、商品化处理只在少数企业进行,相当多地方的果品不搞分级分等,包装市场混乱,少数经营者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严重影响我省果业的良好形象。二是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除果汁外,我省鲜果的出口量不足总产量的1%,这与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政府抓流通促生产的意识不强,对开拓市场的指导和服务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企业营销的理念不健全,加之对商业信息缺乏准确、全面的了解和及时有效的应用,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大多数企业停留在做一个单是一个单、卖一批货是一批货的原始商业状态。有的企业甚至坐等客商,有的在同一市场上相互拆台,有的不严格履约,自毁形象等问题也不时发生。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省果品生产、经营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果农组织化程度较低,果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少,而且多数处于松散状态,功能不完整,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力弱,大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基本处于一次买断的简单经济关系,市场稍有波动,各顾其利,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缺乏有效的粘接,难以形成有规律的稳定市场和有信誉、长期合作的稳定客户。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