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校长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班子团结,开拓创新意识强。师德建设得到加强,教书育人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基本形成,科研成果显著。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和88%,小学教师中大专学历达到30%以上,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达到20%以上。新任教师学历逐步做到小学达到大专学历,初中达到本科学历;教师各项待遇逐步提高,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3)稳步推进学校布点调整工作。制定中小学布点调整规划。布点调整与中小学国债项目建设、危漏校舍改造、义务教育工程、对口扶贫支援等项目有机整合。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布点日趋合理,学校规模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社会评价比较满意。通过调整,小学校均规模,平原一般达到200人以上,山区达到150人以上。初中校均规模,平原一般达到18个教学班以上,山区达到12个教学班以上。
(4)办学条件有新的改善,薄弱学校得到加强,消除危漏校舍。学校校舍、校园布局、学校功能结构、环境与文化建设,能够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实验教学、艺术教育、体育教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校舍建设和教育教学设施配备规范,安全性和标准化程度普遍提高,1/3的小学和1/2的初中达到一类标准,其余学校达到二类标准。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按省颁标准和规定时限逐步配备。
(5)义务教育各项经费投入政策全面落实。做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各项教育欠账逐步消化,经济较发达地区能基本保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费需要。各种用于义务教育的资金得到整合使用,且管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没有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现象,中小学基本没有违规收费问题。
(6)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科学,依法治教机制基本形成。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健全,教育督导工作得到加强,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科学管理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两基”实施工作方案和规范要求。学校确立素质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现代远程教育和其他教学设施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取消了留级制度,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建立对政府实施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估和督导制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7)扫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中能发挥明显作用。青壮年人口的非盲率达到96%以上,青壮年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96%以上,“无青壮年文盲村”达到90%以上。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