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粤港之间及国际间的合作,促进文化互补互助,推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商业文化的本土化,提升本省文化,建立一个开放型文化创新体系,提高区域整体文化的竞争力。
——建立与完善群众文化网络,积极推动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健全社区文化设施。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各中心城镇要根据实际情况,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一批高档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旅游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
3、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增强社会各部门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加快地方立法步伐,促进依法行政。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觉性,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秩序综合治理。
——营造社会公平发展的氛围,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按照社会公正和公平原则,深化社会各项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逐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公平机会,实现不同地区在保护、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方面的公平权益。
(五)加强合作,建立机制,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1、促进不同地区共同富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在产业布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实现三大分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资金和项目对口扶持的同时,大力鼓励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到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投资开发资源加工型产业、“三高”农业、海洋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批发市场、仓储、运输等现代流通业,并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逐步转移。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门类的同时,加强与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经济、信息、文化、人才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和市场份额的转移。
2、建立城镇伙伴关系,推进相邻城镇更加紧密的合作。
——树立全局意识和伙伴合作意识。一方面,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的合理协作分工;另一方面,在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框架内对区域性产业布局、重大设施建设、各类保护区与控制区的维护,以及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进行统筹安排。
——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协作机制,促进各方开展协商与合作,切实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并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等妨碍区域合作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城镇间伙伴式合作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确立合作秩序,深化城镇间的分工体系。
3、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建立新型城乡协调关系。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对象,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使城乡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的融合。
——协调城乡利益结构和利益再分配,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生态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农民生产技术、经营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谋生与创业能力。
——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要措施,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围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园区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和地方民营工业发展;把发展工业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六)强化环境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壮大“绿色”产业,维护生态平衡。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发展“绿色产品”,构筑起生产集约化与生态化紧密结合的“绿色”生产体系。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以推行都市型农业、精细农业,防治农业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产品为突破口,在城市郊区、农村地区,特别是广大山区建立起众多规模大、市场份额高、有一定品牌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产品的大型生产基地。第二,鼓励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贸易”。在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发展生产工艺清洁、“三废”产出较少的“绿色工业”,以及与环保有关的服务、技术和设备进出口“绿色贸易”。对有污染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严格按规划布局、环保标准建设,在创造较高效益的同时,要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第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亚热带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开发、合理整合全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以风景名胜为核心、岭南风情为主线的“绿色之旅”。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探索发展清洁燃料公共汽车和电动汽车,积极利用国外油气资源,努力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开展西电接收和输送的配套建设,加快电源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建设大型骨干电厂,分批淘汰高耗、低效、重污染的中、小机组,鼓励热电联产,提高洁净能源比例。
——建设节水型社会。鼓励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镇。大力提倡污水再生利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沿海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海水资源。
2、注重环境整治,优化城乡环境。
——加强对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全面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排海陆源污染物的治理力度,优化海洋环境。控制烟尘、粉尘,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推进酸雨污染防治,大力削减二氧化硫的排污总量,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治理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分类收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大力发展废物综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