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统一布局,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提高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和社会总效益。
——打造衔接贯通各大区域的基础设施系统,加强周边地区经济合作。加强我省与“泛珠三角”及东南亚地区在大型跨界基础设施选址、选线、建设标准和时序上的协调,加快建成联接“泛珠三角”的渝湛、京珠、广梧、广贺、粤赣、梅龙高速公路和武广客运专线、汕潮漳、龙赣韶、黎湛、洛湛、粤海铁路等交通干线,最终形成分工合理、协作关系紧密、经济融合程度高的经济联合体。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连接全省各级中心城市、重点港(站)主枢纽和经济密集地区的运输主干线、城际快速轨道线网,形成以城市为依托,机场、站场、港口为枢纽,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江河干线航道为骨架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高性能的全省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推进三网(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的技术和业务融合,实现省内信息网络高速宽带的互联互通;积极构筑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完善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网络化,建设大型的公益数据库,形成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建立配套齐全、保障有力的物流体系和能源供应系统;完善网络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良好的商业、金融服务系统;建立设施先进的污水废物排放处理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系统,为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流转创造条件。
(三)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城乡环境的安全。
1、切实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建设,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害。
——防洪工程:合理确定各流域的防洪标准,加强防洪系统和设施建设。推进江海堤围与蓄水工程的达标建设,提高大江、大河和各级城镇的防洪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防洪机构及城市防洪预警机制。扩大沿海渔港防波堤、护岸的建设规模,提高档次,增强沿海城镇的防台风能力。
——排涝工程:调整和完善区域与城市排水规划,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快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减少区域与城市大面积的内涝。
——环保工程:全面规划,统筹建设一批跨行政界线,符合环保标准的规模化的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水等处理处置设施。
——城市抗震:城市新建、改建工程设防烈度应达到国家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特殊工程应提高一个抗震等级。
——城市消防:按国家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设置和合理布局消防站点,加强消防队伍和消防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水平,实现消防工作现代化。
——城市预警:整合现有的治安、医疗急救、消防、交通、三防等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疾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重大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城市预警机制,理顺管理体制,确立责任制度,设立应急基金,形成信息准确、预警及时、资源整合有力、指挥运转高效的城市应急事件处理体系,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整体防护能力。
2、提高水、电、气等供应能力,确保城镇正常运转。
——供水保障:建立以21个地级以上市为区域配置“中心”,各大流域为“线”,流域水利枢纽工程和取水工程为“点”,跨区域(流域)调水工程为调剂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供应。加快水厂和城镇供水管网的改造,改善自来水水质,逐步实现到户自来水直接饮用。
——供电保障:加快西电接收和输送配套的电力设施建设;调整电源结构,集中力量建设大型骨干电厂;增强主干网,完善分区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使发电、受电、输电、配电安全流畅、优质高效。
——供气保障:淘汰民用燃煤,按照“多种气源并存”原则,提高城乡民用燃气普及率。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建设广东液化天然气(LNC)工程,逐步提高液化天然气的普及率。
3、提高人居质量,营造健康安全的社区环境。
——完善住区设施配套。根据实际服务人口规模(户籍人口+暂住人口)、人口结构与分布、设施服务半径,合理设置商业、金融、邮电、信息、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体育、垃圾收集、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加强对主要街道的路面、沿街建筑、交通设施、广场、公园绿化、灯光照明、广告等项目的整治与美化,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居住区,塑造文明、清洁、美观的城镇形象,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地享受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倡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待遇,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应结合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健全包括外来人口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在我省就业的外来人口提供基本生活待遇和社会福利保障。
——加快将“城中村”改造为社区的步伐。根据征地程度、街道办事处的财力、集体经济组织状况、村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非农化程度、村民认识水平等情况,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采取保留改建、局部重建、整体改造等多种方式,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与改制。
(四)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推进现代文明。
1、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
——优先保障教育的必要投入,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领域,建立多元参与、多元投资的新型办学体制。
——在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展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补,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联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互相沟通衔接,满足城乡居民多种学习需要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推动和实现社会成员普遍获得优质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学位、学历教育规模,扩建现有高等院校和兴办一批新的高等院校。探索学分积累制,逐步实行开放和灵活的入学制度。
2、继承岭南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提升城镇的发展内涵。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将社会力量办文化纳入文化发展和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的新途径。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机制灵活、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
——继续和弘扬岭南文化。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与文化艺术传统,实现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持续利用。保护、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文物和城镇旧区风貌,营造蕴含个性文化气息的环境。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增强城镇文化底蕴,创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