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加强客运出租汽车管理。以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出租行业形象为目标,有计划地发展市区客运出租车,提高新增出租车的档次。建立出租车营运控制中心,努力提高出租车的供车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出行需求。建立出租车服务标准与监督机制,加大查处违章的力度,维护出租车市场的秩序和消费者利益。广泛开展文明诚信活动,制订行业规范,建立诚信档案,强化监督考核,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十六)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步伐。在2004年底前完成全部中巴车的收购改造,分别进行公交化和班车化改造,力争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苏州市区为中心,以五个县级市为节点,以高等级营运车辆为工具的“一小时交通圈”的高速直达客运网络。加快农村班车通达工程,力争在2005年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95%以上,2007年达到100%,满足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改善交通秩序
(十七)加大执法整治力度。以治乱为重点,在市区主、次干道、口地区、旅游景区,以及沪宁、苏嘉杭高速公路各城市出入口,加大对严重交通违章的执法整治力度,力争从执法管理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市区道路交通畅通和安全的隐患。
(十八)增加交通服务设施。在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交通参与者的各方面需求,根据设置规范和安全要求,在主干道上适当增加人行横道线和左转弯道口,对于实施中央隔离或者有限制和禁行措施的路口、路段,加强机动车诱导指示指路标志的设置,提前指明通行方向,方便了解行进路线。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停车场建设,继续大力实施道路亮化工程。
(十九)强化交通安全法规的宣传。抓住《
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法规宣传,实施文明交通工程,强化市民自觉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
七、改善物流条件
(二十)全面实施“5+2”工作制,探索建立保税物流中心。在工业园区和新区口岸实施“5+2”工作制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在苏州辖区内所有通关现场全部实施“5+2”全天候工作制,并逐步实施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工作制度,创造更便捷的通关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心海关管理模式,整合监管资源,建立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企业进出口需求相适应的高效统一的海关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在加工贸易聚集区的工业园区、常熟、太仓沿江口岸,加快建立与现代化物流和新型加工贸易同步发展的保税物流中心,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配套的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