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人才保障。选择一批用人数量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重点保障单位,市人事、劳动和社保、教育等部门要主动联系,积极帮助解决人才上的问题。对新开工的外商投资企业,提前做好人才保障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加快建立人才保障流动约束机制,加强对企业合理用人的指导,降低流动率,减少流失率。
四、改善对外交通状况
(十一)公路。加快省际和市际公路的沟通衔接,结合全省路网规划和市域路网规划,做好省际间、市际间公路的配套衔接工作,增加出入口数量,提高公路的标准,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便捷沟通。重点加强与上海的对接,确保2004年建成沿江高速公路,2005年建成苏沪、苏昆太高速公路和完成312国道拓宽改造工程,2006年完成沪宁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使通往上海的干线公路行驶能力大幅提升、时速大幅提高,进一步缓解苏州至上海的进出口通道的压力。同时,根据需求量增加的实际情况,相应增加各地至上海机场的直通班车。
(十二)航道。加快完善航道网建设,构筑与综合运输体系相协调、与周边省市联网畅通的水运体系。加强航道的养护管理和综合整治,保证航道安全通畅;加快船舶标准化进程,努力推动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加大航道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通航环境及服务水平。
(十三)港口。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快沿江港口的开发建设力度,把太仓港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一翼,3-4年内实现苏州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TEU的目标。加快港口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大沿江港口后方集疏运公路、航道的建设力度,延伸沿江港口的经济腹地,完善多式联运的配套协调。
五、改善公共交通状况
(十四)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适应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及高效、畅达、舒适、便捷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为目标,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对公交事业的投入,用3-4年时间,使苏州中心城区公交车总数达到2400辆,实现车辆总数翻一番,同口径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数翻一番;空调车拥有量翻两番,占公交车总数的比例由目前的12%提高到14%;公交出行率由目前的10.2%提高到20%以上(其中古城区力争达到50%);站场设施适应公交营运需要,使公交出行逐步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