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2003—2007年度市场建设年度任务分解表(表二)


┌─────┬─────────────┬────┬─────────────────────┬───────┬─────────┐
│  名称 │  基地分布       │ 规模 │        发展目标          │  年度计划 │ 经济社会效益  │
├─────┼─────────────┼────┼─────────────────────┼───────┼─────────┤
│批发市场建│亳州、合肥、和县、蚌埠、安│新增交 │市场建设规模310万㎡,其中市场300万㎡,技术│03年项目规划 │实现交易量900万  │
│设    │庆、宿州         │易量600 │服务中心、公共建设、道路、停车场、绿化10万│04年建设8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 │
│     │             │万吨,总│㎡,市场分为蔬菜、土特产、农资产品交易区,│05年建设80万㎡│以上。培育农民经纪│
│     │             │交易量 │设置信息中心、农技服务中心、综合管理三大中│06年建设80万㎡│人10万户     │
│     │             │900万吨 │心                    │07年建设70万㎡│         │
├─────┼─────────────┼────┼─────────────────────┼───────┼─────────┤
│配送中心建│省辖市          │建设无 │年加工配送无公害净菜9.5万吨       │03年项目规划 │加工线建成、加上配│
│设    │             │公害净 │1.蔬菜净菜加工设备;           │04年建设6条  │送总产值6亿元;可 │
│     │             │菜生产 │2.蔬菜冷链系统建设;           │05年建设10条 │带动10万户农民户 │
│     │             │线36套 │3.配送中心网点建设(每个网点100平方米); │06年建设10条 │均增收1000元   │
│     │             │    │4.配送专用车               │07年建设10条 │         │
├─────┼─────────────┼────┼─────────────────────┼───────┼─────────┤
│信息网络建│省辖市、重点县、重点市场 │新增网 │信息站建设:微机配置、打印、传真系统建设 │03年项目规划 │为重点县、产区、市│
│设    │             │员单位 │                     │04年建设12个 │场提供蔬菜产销信息│
│     │             │72个  │                     │05年建设20个 │,促进销售。   │
│     │             │    │                     │06年建设20个 │         │
│     │             │    │                     │07年建设20个 │         │
├─────┼─────────────┼────┼─────────────────────┼───────┼─────────┤
│营销主体建│省及省辖市、重点产区   │    │建立省蔬菜协会、22个分会、100个重点产区协 │03—07年每年建│建立千乡万户产销服│
│设    │             │    │会                    │立30个左右  │务网络,引导农民种│
│     │             │    │                     │       │、帮助农民销。  │
└─────┴─────────────┴────┴─────────────────────┴───────┴─────────┘


         2003—2007年加工工业建设任务年度分解表(表三)


┌──────┬─────────┬───────┬───────────┬───────┬───────────────────┐
│ 项目名称 │  加工龙头企业 │ 建设地点  │  建设内容     │ 年度生产任务│       效益分析        │
│      │         │       │           │       ├───────┬───────────┤
│      │         │       │           │       │  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
│全省蔬菜干制│涡阳义门苔干公司、│巢湖、亳州、合│1.蔬菜干制、速冻、制 │03年项目规划,│加工线建成、加│1.项目建成后,有利于 │
│、腌制、制罐│山华集团、淮南白兰│肥、芜湖、黄山│罐、制汁、包装加工设备│04年新增加工 │上配送总产值 │提升蔬菜产品档次,15家│
│、制汁和速冻│集团、马鞍山黄池集│、六安、阜阳、│;2.蔬菜冷链系统建设 │能力20万吨,05│60亿元,创汇1 │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
│加工项目  │团、无为华康公司,│宣城、马鞍山、│;3.配送中心网点建设 │年新增加工能力│亿美元。   │力达120万吨,其中:生 │
│      │露仙、华萃、省粮油│淮南     │;4.配送专用车;5.建│30万吨,06年新│       │产出口蔬菜10万吨;2. │
│      │、华意、新欣公司,│       │立检测中心;6.配套基 │增加工能力30 │       │吸引全国各地客户,从而│
│      │宁国山里人公司、寿│       │地建设。改良土壤,修建│万吨,07年新增│       │带动周边三产;3.安置 │
│      │州华祥公司、九华冷│       │沟渠,建泵站、涵闸  │加工能力40万 │       │下岗职工和农民38000人 │
│      │冻公司、阜阳爱立丰│       │           │吨      │       │           │
│      │公司、皖南公司。 │       │           │       │       │           │
└──────┴─────────┴───────┴───────────┴───────┴───────┴───────────┘


         2003—2007年良种引进和繁育体系项目任务年度分解表(表四)


┌────┬───────┬─────┬───────────┬────────────────┬───────────────┐
│项目名称│主要承担单位 │建设地点 │   建设内容    │  年度生产任务        │      效益分析      │
│    │       │     │           │                ├──────┬────────┤
│    │       │     │           │                │ 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
│蔬菜园艺│安徽省菜篮子工│淮北、合 │1.租地2000亩;2.建50│03年项目规划,04年建设省级蔬菜种│筛选出新品种│引进品种具有品质│
│作物良种│程办公室、安徽│肥、淮南、│00㎡播种车间;3.建500│子研究及展示中心、二个区域良种繁│20—35个,自│优,商品性好等特│
│选育和区│省种子公司、丰│阜阳、阜 │㎡催芽室;4.建5万㎡子│育中心。引进新品种15个,地方名优│育瓜类、茄果│点,从而提高了安│
│域示范项│乐种子股份公 │阳    │苗室(连栋智能温室);5 │品种提纯3个,选育新品种5个,年产│类新品种15 │徽西甜瓜蔬菜的竞│
│目   │司、省农科院、│     │.建10万㎡成苗室(钢架 │优质商品蔬菜种10万公斤;05年建设│个,推广500 │争实力,最终实现│
│    │江淮园艺所、福│     │大棚);6.建1500亩钢架│淮南、宿州、芜湖工厂化育苗基地、│万亩次,按每│外向型蔬菜的发展│
│    │斯特种苗公司、│     │大棚;7.建3000亩简易 │二个区域良种示范繁育中心。引进新│亩净增效200 │。       │
│    │安徽天禾西甜瓜│     │塑料大棚(由制种农民自 │品种20个,地方名优品种提纯6个, │元计算,可新│        │
│    │种业有限公司。│     │建);8.购保温运苗车20│选育推广10个。生产商品优质蔬菜良│增经济收入10│        │
│    │       │     │辆;9.购农用机械50台(│种20万公斤;06年建设二个区域良种│亿元    │        │
│    │       │     │播种、翻耕、收割、运输│示范繁育中心及繁育基地。引进新品│      │        │
│    │       │     │)植保机械50套;10.建 │种20个,地方名优品种提纯6个,选 │      │        │
│    │       │     │设种子低温库5000㎡  │育推广10个。生产商品优质蔬菜良种│      │        │
│    │       │     │           │30万公斤;07年建设一个区域良种示│      │        │
│    │       │     │           │范繁育中心及繁育基地。引进新品种│      │        │
│    │       │     │           │40个,地方名优品种提纯10个,选育│      │        │
│    │       │     │           │推广15个。生产商品优质蔬菜良种40│      │        │
│    │       │     │           │万公斤。            │      │        │
└────┴───────┴─────┴───────────┴────────────────┴──────┴────────┘


          安徽省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近600万亩,加工能力100万吨。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棉花产业有1家;全省各类棉花专业合作社360家;种植农户来自主导产业收入为920元。全省2001年棉花产量为37万吨,2002年产量为35.3万吨,分别位于全国的第5和第6位,省内纺织企业年消费棉花约为22.5万吨,近几年呈明显增加趋势。2003年预计用棉量达25万吨,发展前景较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继续看好,用棉量逐年增加,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安徽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之一,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现已形成淮北、沿江和江淮之间三大棉区,适宜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02年我省粮棉比价达到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另一方面,我省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省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50万吨,总产值50亿元左右,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360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50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户,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42万户增加到55万户,来自主导产业的人均收入由920元增加到1230元。
  (二)区域布局与基地建设。将我省淮北棉区的23个县(市、区)、沿江棉区的23县(市、区)规划为我省两大棉花优势区域,其中重点建设16个优质棉基地。
  1、淮北棉花优势区域
  该区域包括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宿州、淮南等市所辖的共23个县(市、区),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固镇、怀远、墉桥、萧县、谯城、太和、灵璧、凤台等8个县(市、区)。该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
  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发展目标:每年发展优质专用棉40万亩,到2007年发展优质专用棉160万亩,产量11万吨,平均单产70公斤/亩,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
  2、沿江棉花优势区
  该区域包括安庆、巢湖、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等市所辖的共24个县(市、区)。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无为、望江、宿松、繁昌、居巢、宣州、东至、枞阳、贵池等9个县(市、区)。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耕作制度多数实行粮(油)棉一年两熟,以移栽棉为主,棉田布局较集中,水利资源丰富,单产较高,棉纤维比强度高,成熟度好;纺织工业发达,运输成本较低。
  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分品种规模种植,规范栽培模式,加强高品质棉育种。
  发展目标:每年发展优质专用棉50万亩,到2007年发展优质专用棉200万亩,产量14万吨,单产70公斤/亩。该区以生产长(强)、中短(粗)棉花为主,建立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的原料生产基地。
  (三)龙头企业建设。
  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安徽省棉麻公司为支柱,以省级其它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安徽省棉花企业集团。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50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2户,10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充分利用现有的储备、中转仓储设施,组建区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实行会员制,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07年,建成拥有现代化的网络交易设施、辐射力强、交易量大、规模效益好的淮北和沿江两个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
  选择条件较好的棉花原(良)种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省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力争做到主产县一县一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根据各生态棉花播种量(淮北棉区2.5公斤/亩,沿江棉区1.5公斤/亩),按照全省植棉面积600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120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7万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在二大棉区重点扶持一批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年度计划与目标
  2003年,组织制定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做好规划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4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0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5个、沿江棉区5个。开始着手组建棉花交易平台,购置相关设备,建设信息网络,培训相关人员。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淮北和沿江棉区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各建棉花原种场1个,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
  2005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2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6个、沿江棉区6个。吸引省内外棉花、纺织等企业入股,交易市场初步运作。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再建棉花原种场1个,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2006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7个、沿江棉区7个。重点培育2个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完善交易市场,广泛吸纳会员,扩大影响,增强辐射力,初步形成区域性的交易市场框架。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2007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7个、沿江棉区7个。重点培育1个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建成拥有现代化的网络交易设施、辐射力强、交易量大,规模效益好的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