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快发展海洋工业。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船舶及工程装备制造业。在汕头、湛江等地建设一批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海洋化工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海洋化工资源开发产业。努力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海洋中成药、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船舶制造基地。加大珠江口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面向珠江三角洲的南海天然气田建设。
6.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注重港口发展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化,通过港口结构调整,实现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现代化。加强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枢纽港口的建设,带动支线港、喂给港的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集装箱、散货等深水港口设施。拓展港口功能,积极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业。促进我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海洋交通运输体系。
7.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扶持发展渔业观光旅游、渔区风情游和游钓业等休闲渔业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渔业文化活动,办好中国南海开渔节。整合滨海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海滨度假游、海岛观光游和涉海专项游。有条件的沿海地级以上市要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打造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突出的滨海旅游品牌。加强与琼、桂、闽等省区旅游协作,共同建设具有区域影响的南中国滨海休闲旅游带。结合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
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加快推进粤、港、澳地区旅游合作。
8.积极推动海岛开发与保护。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落实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制度,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发挥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大无居民海岛开发力度。海岛开发利用应保护生态环境,做好环境评价,保持周边海域和海岛原貌。严禁在海岛非法采石取土及过量开采地下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贫困海岛财政扶持的力度,积极探索有海洋特色的海岛县(市、区)、乡镇经济发展模式。
三、提高渔业产业素质,建设现代渔业
9.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制定全省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实施 “一条鱼”、“优质水产种苗”工程力度,加快发展对虾、罗非鱼、鲍鱼、贝类、藻类、珍珠、优质海水鱼等主导品种。加快发展近海深水养殖,积极推广科技型、生态型养殖方式,加快改造传统网箱,扶持发展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和新型健康养殖网箱。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允许农民改造沿海低产田、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