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种子产业。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发展特色品种,特别要充分发挥我省物种基因丰富的优势,扩大优质高产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发展种子产业,重点抓好繁育商品种。完善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原种场和品种区域改良试验中心、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完善三级良种良苗繁育体系,扩大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对南繁育种的管理,搞好规划和引导。加强本地种子:公司建设,壮大本省育种队伍,推进种子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省和市县财政都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龙头企业贷款进行技术改造、兴办仓储设施、购置运销设备,财政给予贴息;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营销宣传、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质量标准与认证、开展基地建设和治污建设等服务,财政可给予补助。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税收、用地、用电、用水等各项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契约关系或利益共同体,建设专用优质、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要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要深化供销社改革,把供销社改造为新型的合作组织,发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
(七)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按照“功能齐全、服务统一、高度集散、配送快捷、灵活开放”的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配套功能,实现农产品由地头交易向批发市场交易转变,由小区域集散向跨区域集散转变。继续抓好农村集贸市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建立健全驻销地城市的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充分发挥协调服务、沟通信息和开拓市场的功能。要积极与有关省市沟通联系,疏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继续办好中国(海口)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不断创新举办方式,扩大我省农副产品的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
(八)健全信息服务体系。要设立海南省农业信息中心,建立省级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和预警系统。全面推进市县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18个市县农业信息平台,建立10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要抓紧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搞好相关的硬件建设,通过电视等各种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农户。政府可为产业化组织和大户提供部分引导资金,让其上网发布信息,并承担村级信息站的服务业务。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力度。要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认证工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