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动自然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互连互通,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推进交互式自然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市政府救灾办要抓紧制订《重庆市自然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推进全市自然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不断整合自然灾害信息资源,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六)做好抢险救灾人力和物力准备。充分发挥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预备役部队在抢险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抢险救灾队伍的培训,开展必要的技术演练,提高抢险救灾能力。要备齐抢险救灾必要的专用装备、物资和器材,重要工程、重点地区的抢险救灾物料必须做到经常储备、随时调度、专门管理、各方监督、安全运营,切实保障应急抢险和救援行动的正常进行。
(七)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抗灾救灾工作和减灾基本知识。要把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群众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之中,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之中,融入到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之中。切实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患意识,提高人们识灾、抗灾及自救的能力。
三、落实工程和技术减灾措施
(八)加快减灾工程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减灾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以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抗旱、水土保持、造林绿化、防雹增雨消雾为主的减灾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九)依靠科技减灾。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依靠科学技术减灾的战略观念,把运用科学技术作为减灾的重要途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自然灾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形成、发生和发展规律,灾害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理论研究,加强灾害的成因、危害、防治以及对策措施的应用研究。瞄准减灾科技前沿,加强国际国内减灾合作与交流。推进重庆市武隆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科技避灾增产措施,在抗灾救灾领域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
四、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