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一)为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提供关怀、抗病毒治疗。
(二)为全省艾滋病关怀、治疗和管理提供示范。
(三)指导全省开展艾滋病关怀、治疗和干预工作。
(四)开展艾滋病关怀、治疗、行为干预和疫苗科研、培训。
二、机构职能
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和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其主要职能是:
(一)参与制订全省艾滋病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全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为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高危人群提供检测、关怀、治疗、健康咨询等服务。
(三)组织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
(四)组织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卫生人员防治工作水平。
(五)组建防治艾滋病的人力资源库,收集相关信息,提供艾滋病防治技术支持。
(六)开展防治艾滋病科研工作,提升艾滋病防治研究水平。
(七)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各地(州、市)、县(市、区)也应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和建设当地的艾滋病关爱中心,积极开展以上各项工作。
三、组织机构
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关爱中心下设关怀部、干预部、培训部、信息部、研究部、临床部、外联部等。人员编制由省卫生厅按程序报省编办核定。
四、建设依据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2000版)》等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及相关规范要求。
五、建设方案
建设项目由省卫生厅负责,省计委、财政厅、编办协助落实。
建设地点:省艾滋病关爱中心选址在安宁市城区东郊,距昆明市28公里处。
规模及内容:由省卫生厅按基本建设程序,报省计委审批。
六、工程进度
2004年1月将项目建议书上报上级机关审批。
2004年2月—3月征地。
2004年3月—4月方案设计及审批。
2004年5月—6月初步设计及审批。
2004年7月—9月施工图设计。
2004年10月—2006年5月土建施工。
2006年6月竣工验收。
附件6: 云南省艾滋病预防监测和科技攻关工程实施方案
为健全艾滋病预防监测网络,加强疫情监测和科技攻关工作,掌握艾滋病的流行规律,发挥云南医药资源优势,尽早研究开发出高效、价廉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与技术,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减少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依据《
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办法》,特制定云南省艾滋病预防监测和科技攻关工程实施方案。
艾滋病预防监测工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健全我省艾滋病预防监测网络,开展预防监测工作,掌握艾滋病感染情况、传播方式、流行规律,科学预测今后5—10年艾滋病流行趋势,提出防治措施及策略。
二、策略与活动
(一)建立健全艾滋病预防监测网络。每县市区至少建设2个初筛实验室(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各1个),健全艾滋病预防监测网络。工作人员由卫生部门组织培训,合格后开展预防监测工作。省级每年对各初筛实验室进行现场指导和质量检查1次。
(二)建立健全现有艾滋病哨点监测网络。新增迪庆、怒江2个州,新建6个艾滋病监测哨点:每州新建孕产妇哨点(样本量800人/年/州)、注射吸毒哨点(400人/年/州、性病门诊哨点(400人/年/州各1个。为全省16个地州市55个监测哨点配备血清分离和保存设备。
(三)哨点监测网络运转。16个地州市55个监测哨点对注射吸毒者、暗娼、嫖客、性病门诊、孕产妇、医院无关联人群、结核病病人7类人群开展血清学监测,每年约2万人份,每年1次。各哨点每季度将监测表格和阳性血清上报省疾控中心进行汇总和确认。
(四)哨点监测质量控制。每年对各监测哨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个哨点培训2人,共120人,分2期举办。省和地州市疾控中心对55个监测哨点进行现场督导,每年1次。
(五)高危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129个县市区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每县市区2人,分6期举办。每县市区对注射吸毒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量各200人。每县市区对暗娼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量各200人。
(六)开展16个地州市高危人群规模估计。各地州市根据实际,可选择普查法、枚举法、乘数法、捕获一再捕获法或专家法,当地注射吸毒人群、暗娼、嫖客、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进行估计,每2年1次。
(七)开展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行为监测。各地州市根据实际,开展艾滋病行为监测,掌握各类人群HIV感染的危险行为水平。可选择注射吸毒人群、暗娼、流动人口、青年人和居民等对象,高危人群、重点人群样本量为360人,一般人群样本量为500人。每2年1次。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众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信息。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配备并提供自愿咨询和艾滋病抗体检测服务项目,试剂费用由国家适当补助,省、地州市疾控中心负责人员培训、质量监督与控制。
(八)艾滋病病例报告。对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诊断及疫情报告业务培训,提高艾滋病诊断能力,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对医疗卫生机构艾滋病病例报告进行现场督导和检查。
(九)HIV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监测。在省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基础上改建HIV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展HIV亚型分析、耐药性监测及科研工作,指导临床治疗和疫苗研究、药物筛选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