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到2010年牛、羊、猪、肉鸡、水禽出口养殖规模分别达到100万头、100万只、500万头、10000万只和4000万只,年实现创汇分别达到2.5亿美元、5000万美元、5亿美元、1.5亿美元和6000万美元。
(10)水产品基地。我省水产品目前年出口创汇达到300多万美元。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主攻方向: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中华鳖、银鱼、河蟹、青虾等品种,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创造名牌产品。
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信阳、南阳、郑州、开封、洛阳、商丘、驻马店、鹤壁8个市。
发展目标: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水产品出口基地10个,面积23万亩,年实现创汇达到2300万美元。
(11)其他农产品
1.我省是桑柞蚕的发源地,桑柞蚕丝绸制品常年出口量保持在4000万美元左右。新发展的柳编制品具有环保、美观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绿肥种子和茶叶是我省传统出口产品,近几年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
主攻方向:桑柞蚕、柳条和绿肥种子以扩大面积、增加产量、提高产业化水平为目标;茶叶在稳定面积和产量的同时,向绿色饮品、有机茶方向发展。
优势区域:桑柞蚕重点布局在南阳、平顶山、三门峡3市的4个县;柳条重点布局在信阳市的固始县;绿肥种子重点布局在信阳市的3个县;茶叶重点布局在信阳、南阳2市的7个县。
发展目标:到2010年,桑柞蚕、柳条、绿肥、茶叶出口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40万亩、20万亩、20万亩、60万亩,实现年创汇分别达到2.8亿美元、2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
2.扶持出口创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强省级创汇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工作。各有关部门对已认证的企业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创汇企业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技改贷款贴息资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也要向创汇农业龙头企业倾斜。积极帮助农产品创汇企业申报重点创汇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专项扶持资金规避出口风险,利用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贴息制度,享受70%的贴息补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帮助出口企业在国外更多地获得产品认证和卫生注册认证。鼓励创汇农业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户和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合作,建立稳固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出口基地。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和创汇农业出口生产基地专项资金,对年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和连续两年创汇业绩显著的省级创汇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3.加快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促进国内外市场信息流通。发展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维护行业利益的必然选择。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外向型农业中介组织,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鼓励现有的专业协会和商会增设、充实对外分部,掌握外经外贸和世贸规则,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支持外向型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同业商会充分运用世贸规则,积极开展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等活动,维护我省农业行业的合法利益。外向型中介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法定减免优惠政策规定,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免征所得税。有关部门要为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允许这些中介服务组织申报国家和省有关项目。加强河南省农业外经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综合和发布工作,及时提供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等动态信息。
4.加快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郑州出口加工区,充分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快出口创汇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出口创汇农业示范园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高水平、高效益为目标,把示范园区建设成为我省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5.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支持农业企业对外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农业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境外投资办厂,带动我省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及加工设备出口。结合境外合作项目,加大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劳务外派工作力度。各地要尽快建立农业外派技术专家库和输出培训基地。搞好服务,规范管理,推动各类农村技术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