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适应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使我省人才队伍的总体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强省。
--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发挥济南、青岛两个区域性人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适应全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优势群体,促进人才在东西部、城乡、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有较大改观,到2005年,高层次人才达到21万人,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到2010年,高层次人才达到35万人,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人人争做贡献,人人奋发成才,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山东成为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聚集地。
3、实现人才强省目标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立人才工作目标,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的人才。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人才、高层次人才与实用技能人才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用好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在加快现有人才培养、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与能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的人才。必须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积极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的服务水平。